邵阳市武冈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统揽全局,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群众增收、财政增长为重点,大力建设特色农业、规模工业,按照年初提出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强化各项措施的落实。积极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出现了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国民经济稳健运行、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逐步提高的可喜局面。据统计,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达24.1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第一产业11.6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3.5亿元,增长9.0%,第三产业9.0亿元,增长10.3%。一、二、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为48:15:37。 国民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仍然不高、财政收支矛盾得不到缓解。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规模工业总量低,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健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长期积累的体制问题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2002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克服了市场疲软、农产品价格下跌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致力建设质量农业、特色农业。“三乡”建设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据统计,全市农业总产值达193270万元,比上年增长3.1%,粮食总产量达42.6万吨,比上年略减。出栏生猪152.2万头,比上年增长4.7%。优质稻种植面积37.8万亩。杂交玉米产量达6.8万吨,比上年略增。农业产业化结构逐步优化。蔬菜、水果、牛、羊、家禽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为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做出了重要贡献。畜牧业重点突出品种改良。养殖业继续为农村支柱产业,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0.0%。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问题是农产品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特色农业尚未形成规模,农业产业化缺乏龙头企业,大宗农产品卖难,农民增收幅度不大。 二、工业和建筑业 2002年,市委、市政府采取一系列过硬措施加快工业发展,规模工业有所发展。全年规模工业(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27211万元,比上年增长9.8%。国有工业总产值6128万元,同比有所下降。规模工业企业全年生产原煤28.9万吨;发电量28860万千瓦时;水泥11.8万吨,自来水生产量841万吨。 工业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工业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低,企业规模小、规模工业少而差,管理水平低,缺乏竞争拳头产品,企业缺乏活力,效益低下,下岗职工多。规模以下企业发展也很不理想。 建筑业呈较快发展势头。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4914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万平方米。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重点为路、电、旅游等开发项目。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产总额达42400万元,同比增长13.3%,其中国有投资达11895万元,下降14.7%。基本建设投资6604万元,比上年下降38.5%;更新改造投资2525万元,比上年增长21%;房地产开发715万元,比上年有所下降。 四、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加7%,全年完成货运周转量19449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5%;完成客运周转量28958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7.0%。 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增长。全年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0%。2002年末拥有电话60601部,比上年增长9.8%。乡村电话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通电话的行政村达481个,实现了村村通电话。 五、财政、贸易和市场物价 2002年,随着国民经济增长的加快和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消费者信心进一步增强,国内市场商品销售稳步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5762万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国有8848万元,比上年增长1.7%;限额以下及个体户58963万元,比上年增长17.6%。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1906万元,比上年增长,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049万元,剔除不可比因素比上年增长10.9%。地方本级可用财力相对不足,收支矛盾加剧。 市场物价总水平平稳。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0%。部分服务价格上涨较快。 六、金融保险 金融继续保持稳健增长的态势。200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77817万元,比年初增长19.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5486万元,比年初增长17.2%。贷款有所减少,200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4223万元,比上年减少15.8%。 保险事业逐年发展。市民的保险意识逐步增强。 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2002年,投入科研经费35.5万元,取得科技成果22项。2002年,全面实施九年义务制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教育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和发展。全市各级各类在校学生11.6万人,比上年略减,学龄儿童入学率99.9%,同上年持平。小学生升学率99.5%。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图书13万册。全市拥有电影院队55个,放映电影2600场。电视转播台2个,有线电视用户1.7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96%。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2002年,全市拥有卫生人员1790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525人,比上年增长10.0%。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044张,比上年略增。每千人拥有医生、护士2.0人,每千人拥有床位1.4张。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成绩。全民健身活动,特别是老年群众健身活动蓬勃发展。全市举办市以上运动会8次,参加运动会人数12430人。在全省各项体育比赛中获金牌4枚。 八、人口与劳动就业 控制人口增长取得新的成绩。2002年全市总人口73.1万人,乡村人口61.1万人。人口出生率16.5‰,人口死亡率6.4‰,自然增长率10.1‰。 城市劳动就业压力大。年末全市劳动就业人数46.5万人。其中农村39.5万人,城镇7.0万人。在城镇从业人员中,在岗职工2.3万人。全年工资总额22987万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668元。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分渠道筹措,基本完成上级党委、政府提出的目标。 九、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6元,比上年增长3.1%。农民人均总支出2758元,比上年增长5.4%。200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30元,同比增长19.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160元,同比增长30%。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5.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7.4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