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邵东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兴工强县”的发展战略,战胜了“非典”疫情和干旱等自然灾害,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在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改善城乡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县上下呈现出经济蓬勃发展、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综合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7.48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2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7.3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6.9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12.4%、11.7%。人均GDP达6587元,同比增长9.3%。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22:34:44,二产业比重上升,产业结构向良性方向迈进。 物价总水平适度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升2.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6.2%,烟酒及用品类下降1.4%,衣着类下降2.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4.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升13.8%,交通和通信下降2.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6%,居住价格下降1.8%,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0.9%;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为106.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06.7%;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2.6%。 企业改制初见成效。2003年全县58家国有集体企业启动改制,截止十二月底止,在县企改办登记竟买企业产权的客商248人,共成交房地产权51处,完成产权交易额6279.1万元,县水泥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已全面完成资产出让工作,已进入职工安置的新阶段。 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国民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经济运行质量不高;财政困难状况依然存在;城镇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依然繁重。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发展。2003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7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农业产值增长7.9%,林业产值增长10.9%,牧业产值减少3.5%,渔业产值增长13.8%。 全年主要农产品中粮食总产量为32.49万吨,比上年减少5.4%,油料为1.04万吨,比上年减少2.8%,水果为6.17万吨,比上年减少9.5%,豆类为1.12万吨,比上年增长15.5%,药材为4.67万吨,比上年增长14.5%,蔬菜为44.62万吨,比上年增长6.3%。养殖业有所发展,但养猪业下降,全县出栏肉猪117万头,比上年减少2.1%,出售和自宰牛1.55万头,比上年增长146.09%,出栏羊1.55万只,比上年增长9.9%,出笼兔1.8万只,比上年增长5.9%,出笼家禽465万羽,比上年增长率4.7%。全年水产品产量为2.42万吨,比上年增长5.2%。年未牲猪存栏62万头,比上年减少0.3%,存栏牛3.48万头,存栏羊2.3万只。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26.35千公顷,种植药材5.1千公顷,增长21.4%,蔬菜种植面积13.03千公顷,增长7.0%。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2003年,全县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26.79亿元,增长12.4%,其中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简称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5.12亿元,增长23.56%,规模以下工业完成增加值18亿元,增长10.1%。 规模工业中,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59亿元,增长153.9%;个体私营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7亿元,增长14.9%。轻工业完成增加值2.29亿元,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66亿元,分别增长13.4%和39.3%,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4.85%。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焦碳27.14万吨,增长23.6%,铝材8510吨,增长199%。 扭亏增盈成绩显著,规模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全县57家独立核算规模工业实现利税9243万元,增长102.3%。盈利企业盈利额4270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241万元,实现净利润3029万元。 建筑业稳步增长。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22亿元,增长10.8%。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较大。2003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03亿元,增长21.1%。其中:国有投资完成2.87亿元,增长59.4%;集体投资1.55亿元,减少33.2%,个体投资5.76亿元,增长396.6%。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1.6亿元,增长841.2%房地产开发投资2.2亿元。 年初县委、县政府确定的38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29.89亿元,完成投资3.58亿元,国家、省、市争取到位项目资金7231.4万元。在38个重点项目建设中,已开工建设的项目有24个。县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仙槎桥五金工业园投入100多万元进行了道路设施建设;皮具工业园已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000万元;曾氏铝业集团铝箔压延生产线投资5000万元,扩建两条生产线已竣工,年产值可达1亿元;邵东焦化厂投资9500万元,年产28万吨焦及50万吨化工产品技改工程已基本完工,3号焦炉已试投产;自来水管网建设国债资金2260万元全部到位,已完成投资1000万元;县城石膏采空区治理工程到位资金1000万元,已完成投资600万元。青宋、洋宋11万伏高压线改造已全部完成,衡宝路兴隆坳地段和建设北路改造已全面启动;汽车西站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四、交通邮电 由于“非典”影响客运有所下降,货运稳步发展。2003年,完成公路客运量1047万人次,减少24.2%,客运周转量0.64亿人公里;公路货运量526.2万吨,增长3.58%,货运周转量0.64亿吨公里;铁路完成客运量43.7万人次,减少10.8%;完成货运量803万吨,增长5.6%。全县拥有民用汽车6770辆,增长14.1%,其中载客汽车3712辆,增长18.6%;载货汽车3043辆,增长9.1%;摩托车拥有12910辆,增长19.7%。 邮电通信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92亿元,增长7.87%。全县年末拥有电话装机容量17万门,增长2.9%;电话用户达11.55万户,增长3.4%。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现代通讯意识增强,年末拥有移动电话用户8.15万户,增长3.2%;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1.22万户,增长5.2%。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需求稳步增长。2003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59亿元,增长9.98%。其中县城市场13亿元,增长11.2%,县以下农村市场12.55亿元,增长8.8%。批发零售贸易业消费品零售额24.2亿元,增长10.5%。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出口贸易快速增长。2003年,全县自营和委托出口总额4600万美元,增长471.4%,其中自营出口1200万美元。全县共引进境外投资企业4个,合同引资5600万美元,实际到位资金680万美元;引进境内县外投资企业150个,合同引资7.46亿元人民币,实际到位资金4.18亿元人民币;内外资合计到位折合人民币4.6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