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武冈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3 邵阳市武冈市统计局

200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统揽全局,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建设特色农业、规模工业,按照年初提出的工作思路,全面实施"产业升级,民营富市,城镇带动,科教领先"的战略,强化各项措施的落实。积极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工作平稳推进,出现了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国民经济稳健运行、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逐步提高的可喜局面。"十五"计划开局良好。据统计,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达229555万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第一产业114796万元,增长2.6%,第二产业32665万元,增长9.0%,第三产业82094万元,增长13.4%。一、二、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为50.0:14.2:35.8。

国民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仍然不高、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规模工业总量低,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健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长期积累的体制问题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200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克服了市场疲软、农产品价格下跌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致力建设质量农业、特色农业。"三乡"建设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据统计,全市农业总产值达174576万元,比上年增长3.2%,粮食总产量达44.1万吨,比上年略减。出栏牲猪145.3万头,比上年增长3.2%。优质稻种植面积35.7万亩。杂交玉米产量达6.6万吨,比上年略增。农业产业化结构逐步优化。蔬菜、水果、牛、羊、家禽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为丰富城乡居民菜蓝子做出了重要贡献。畜牧业重点突出品种改良。养殖业继续为农村支住产业,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0.0%。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问题是农产品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特色农业尚未形成规模,农业产业化缺乏龙头企业,大宗农产品卖难,农民增收幅度不大。

二、工业和建筑业

2001年,市委、市政府采取一系列过硬措施加快工业发展,规模工业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全年规模工业(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23098万元,比上年增长23.0%。国有工业总产值8629万元,同比有所下降。规模工业企业全年生产原煤18.7万吨;发电量18076万千瓦时;水泥7万吨。

工业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工业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低,企业规模小、规模工业少而差,管理水平低,缺乏………………规模以下企业发展也很不理想。

建设业呈较快发展势头。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3176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0万平方米。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重点为路、电、旅游等开发项目。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产总额达37403万元,同比增长3.4%,其中,其中国有投资达13960万元,增长9.9%。基本建设投资10741万元,比上年增长91.5%;更新改造投资2091万元,比上年有所下降;房地产开发1083万元,比上年有所下降。

四、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16852万元,比上年增加15.7%;全年完成货运周转量18092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4%;完成客运周转量27064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5.1%。

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增长。全年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3833万元,比上年增长20.4%。2001年末拥有电话55173部,比上年增长14.3%。拥有移动电话17580部,互联网上网用户达5133户。乡村电话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通电话的行政村达481个,实现了村村通电话。

五、财政、贸易和市场物价

2001年,随着国民经济增长的加快和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消费者信心进一步增强,国内市场商品销售稳步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7808万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国有8704万元,比上年增长6.7%;限额以下及个体户50140万元,比上年增长6.7%。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2330万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919万元,比上年增长8.3%。财政支出18588万元,同比增长14.3%。地方本级可用财力相对不足,收支矛盾加剧。

市场物价总水平平稳略升。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0.2%。部分服务价格上涨较快。

六、金融保险

金融继续保持稳健增长的态势。200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48420万元,比年初增长19.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2660万元,比年初增长20.5%。贷款继续增加,200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2880万元,比年初增长7.8%。

保险事业逐年发展。保费收入逐年增长,达2826万元,比上年增长5.6%。市民的保险意识逐步增强。

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2001年,投入科研经费118万元,取得科技成果13项,其中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

2001年,全面实施九年义务制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教育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和发展。全市各级各类在校学生11.7万人,比上年略减,学龄儿童入学率99.9%,同上年持平。小学生毕业升学率99.5%。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图书13万册。全市拥有电影院队55个,放映电影2600场。电视转播台2个,有线电视用户2.5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90%。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2001年,全市拥有卫生人员1839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626人,比上年增长3.5%。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013张,比上年略增。每千人拥有医生、护士1.9人,每千人拥有床位1.4张。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成绩。全民健身活动,特别是老年群众健身活动蓬勃发展。全市举办市以上运动会13次,参加运动会人数3400人。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3枚。在全省各项体育比赛中获金牌1枚。

八、人口与劳动就业

控制人口增长取得新的成绩。2001年全市总人口72.7万,人口死亡率4.8‰,自然增长率6.4‰。

城市劳动就业压力大。年末全市劳动就业人数46.3万人。其中农村39.4万人,城镇6.9万人。在城镇从业人员中,在岗职工2.4万人。全年工资总额19087万元,比上年增长6.7%,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953元。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1.4%,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分渠道筹措,基本完成上级党委、政府提出的目标。

九、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5元,比上年增长2.7%。农民人均总支出2617元,比上年略减。200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09元,同比增长9.9%。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支出5453元,同比增长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