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祁东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保持升温。2006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1.27亿元,增长13.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7.38亿元,增长12.7%;住宿餐饮业3.20亿元,增长17.4%。 贸易企业规模有待扩大。全县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1.33亿元,下降4.3%,占贸易业的比重为6.3%,比上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全县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商品总成交额9.99亿元,增长23.8%。 市场潜力有待激活。尽管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升,但第三产业全年生产总值仅增长7.4%,市场潜力有待激活。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外贸进出口总额有待提高。全年进出口总额12万美元,较去年有较大下降。其中出口总额10万美元,进口总额2万美元。主要出口产品有黄花菜、果脯苕头、电解锰及金属镁等。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2006年,全县洽谈项目38个,发布招商项目40个,经省、市批准并登记注册的项目7个,实际到位资金2502万美元,较去年增长39.8%。引进内资企业70个,到位500万元以上项目3个,引进资金10.21亿元。 对外经济合作有所增长。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合同3个,外派劳务156人。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县全社会货物周转量达31771.4万吨公里,增长8.5%;旅客周转量18144.89人公里,增长4.0%。全县通车公路里程2592.9公里,新建县际、县到乡公路11.87公里。 邮电通信业增长迅速。全年邮政业务总量3378万元,增长23.6%;电信业务总量5810万元,增长35.2%。年末全县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9.7万户,比上年末净增2.1万户。其中年末固定电话用户9.2万户,净增0.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0.5万户,净增1.4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9.5户/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0.8户/百人。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达4580户,净增963户。 八、金融与保险 金融运行平稳。200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60.25亿元,增长13.7%;全年新增9.94亿元,比上年多增7439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0.95亿元,增长2.8%;全年新增1.73亿元,比上年多增5740万元。其中短期贷款19.41亿元,多增3242万元;中长期贷款1.50亿元,多增2750万元。全县金融机构盈利2923万元,比上年增盈300多万元。 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7981万元,增长13.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61万元,增长10.2%;寿险保费收入4878万元,增长13.7%;意外险保费收入987万元,增长9.5%。全年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4768万元,增长11.8%。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教兴县进程加快。2006年,全县市以上科技项目9个,引进科技项目3项,科技示范基地50个,培育省级民营企业2个,推广示范农业新技术、新成果8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累计2项,争取国家科技经费44万元。全年受理专利申请9件,专利授权量6件。签订技术合同2个,合同成交金额200万元。全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129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5864人,分别比去年增加80和200人。科普工作得到加强,全年开展专项科普活动20次,科普展览168次,提高了全民科普意识。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与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均在99.9%以上,小学升学率达99.2%。普通小学311所,在校学生69444人,普通中学64所,在校学生56736人,职业教育前景乐观,全县3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1381人。全县教师8775人,中级职称以上3524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5267人。全县100所中小学运动场面积达标,全县拥有计算计4381台,有18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拥有图书200多万册。教育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2006年全县中小学校危房改造项目44所,施工面积达37250平方米。全县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经费及时到位,基本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贫辍学问题。民办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类民办学校9所,在校学生6892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2006年末,全县拥有各类文化事业机构28个,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2.6万册,电影放映单位在册数6个,放映场次520场。全县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为100%。有线电视用户5.6万户,增加1.6万户。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全县医疗卫生机构42个,拥有床位总数1284张;卫生技术人员2144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892人,注册护士540人。全县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4个,卫生技术人员190人,妇幼保键机构1个,床位80张,卫生技术人员168人,农村乡(镇)卫生院23个,床位750张,卫生技术人员804人。预防保健工作规范有序,儿童免疫接种率达96.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面铺开,年末参合人数567605人,占农村人口79.3%。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等级运动员发展32人,在省、市运动会共获得奖牌42块,其中省级5块,市级37块。全县举办运动会27次,参加人数逾万人。全民健身运动方兴未艾,参加人次超过13万。体育运动环境得到优化,全县拥有体育场28个,体育馆1座,各种训练房5个。县体育广场内设施进一步完善,可同时容纳3千余人运动娱乐,是全县人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十一、资源与环境保护 资源应用基本平衡。2006年全县建设占用耕地达46.94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5公顷,增长10公顷;土地整理增加耕地0.2万亩。生态退耕3.6万亩,灾毁耕地300多亩。基本农田稳定在49.74千公顷。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年实施治理项目3个,项目完成70%,完成投资538万元。全县工业废水处理排放达标率为71.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33.8%,“三废”综合利用产值912万元。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到80.7%,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65.2%。全县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部分区域有所改善。全县城市空气及地表水质量均达到2级标准。全年造林面积3.8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36.9%,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生工作取得新进展。2006年末,全县总人口为958234人,增加24397人。其中城镇人口154160人,乡村人口804074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3181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比重为13.8%。人口出生率为14.2‰,比上年提高1.3个千分点;死亡率为3.5‰,提高0.5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10.7‰,提高0.8个千分点。全县发放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71.7万元,共有1195名奖励扶助对象。受益独生子女死亡伤残扶助对象13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