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衡南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3 衡阳市衡南县统计局

国内贸易

商品消费市场活跃。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13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市的零售额1.75亿元,增长24.1%,县的零售额2.51亿元,增长52.5%,县以下零售额25.86亿元,增长18.3%。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完成27.13亿元,增长20.72%,餐饮业完成2.94亿元,增长22.3%,其他行业完成0.05亿元,增长22%。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中,服饰、纺织品类增长18.6%,家电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3.1%,化妆品类增长38.2%,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74.1%。

批零贸易结构差距较大。全县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仅有11家,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与限额以下批零贸易业消费总量之比为3.61:96.39,限额以上企业批零贸易亟待进一步做大做强。

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效果显著。2008年全县审批签约外资项目20个,实际到位外资5461万美元,增长12.6%。引进内资项目128个,实际到位内资17.71亿元,增长13.1%,其中引资过亿元的项目3个,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8个,进一步促进了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较快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4.63亿元,比上年增加0.81亿元,增长21.1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02亿元,增长39.61%;上划中央“两税”完成0.97亿元,提高20.84%;上划所得税完成0.64亿元,减少25.26%。全部税收总额达3.49亿元,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75.47%,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95%,比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全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2.06亿元,比上年增加3.26亿元,增长37.13%。

金融运行稳健。全县各金融机构存贷款大幅增长。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58.12亿元,比上年增长2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8.71亿元,比上年增长20.8%。

保险业务快速增长。全年保费收入达到1.59亿万元,比上年增长45.60%,其中寿险收入1.09亿元,增长26.98%;财产保险收入5000万元,增长214.04%。各类赔付支出5068万元,比上年增长84.49%,其中寿险赔款1890万元,财产险赔款3178万元。

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县幼儿园73所,在园幼儿17181人。全县小学校数259所,在校小学生75624人,学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学升学率达100%。全县普通中学校数56所,其中初级中学49所。各类中学在校学生53218人,其中初中在校学生39378人。2008年我县高考本科上线1486人,上线率27.77%。全县中等职业学校7所,在校学生27075人。全县小学专任教师3965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3510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861人。

科技对经济运行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不断提高。全年共申报各类科技计划20个,获得各级科技经费150万元。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1项,其中农业科研推广项目10项,工业产业化项目6项,社会发展计划项目5项。引进扩大示范农业新技术新成果3项,全年签订技术开发合作协议3份。全年申报国家各类专利13项,实施专利17项。全县11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增加值5.91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7.84%。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年底全县拥有各类文化事业机构33    个,其中艺术类2个,群文类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35820册。年末全县有线电视用户40960户,增长97.3% ;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文艺创作十分活跃,在国家、省、地市级分别发表、展演、出版各类文艺作品113件,其中国家级23件、省级35件、市级55件。获奖25件,其中国家级10件,省级4件,市级11件,散文作品《情满十八湾》荣获第四届全国“绵山杯”散文、诗歌大赛二等奖。

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年末共有卫生机构74个,其中综合医院、卫生院30个,中医院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疾病控制院1个。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总数1535张,增长13 %。卫生技术人员2323人,增长0.5%。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147人,减少2% ;注册护士586人,增长0.7%。预防保健工作进一步规范,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率达100%。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县运动员在参加国家、省级以上的体育比赛中共获奖牌23枚,其中金牌7枚,银牌7枚,铜牌9枚。体育场馆、体育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全县共有体育场地数101个,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村6个。

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水资源总量5.6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3.45%。全年总用水量10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5%。其中,生活用水增长3%,工业用水增长5%,经营用水增长4%。全年完成造林作业面积1.5万亩,完成造林成活面积1.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完成1.5万亩。林业重点工程造林成活面积1.3万亩,占完成造林成活面积的86.7%。年末,全县共有自然保护区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0.66万亩。

环境治理卓有成效。全县完成污染治理项目12个,整治16家湘江流域企业,关停1家需淘汰企业,封堵违法排污企业排污口3个,取缔排污口3个,彻底关闭4家非“十五小”企业。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分别为:SO削减6.81%;COD削减16.46%;镉削减18.75%。初步测算,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12.38%。

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全县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73起,死亡    28人,比上年减少7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28人,死亡率为23.89%,同比下降9.48%;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事故死亡人数4人,死亡率为116.62%,同比下降59.85%。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4起,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23人,死亡率为490.6%,同比下降99.68%。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年末全县总人口102.35万人,其中:男性54.06万人,女性48.29万人,城镇人口29.74万人,乡村人口72.61万人,常住人口为94.88万人,人口密度为391人/平方公里,城市化率为29.06%。人口出生率为9.6‰,比上年提高0.23‰;死亡率为4.93‰,提高0.1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6‰。年末全县从业人员51.64万人,比上年增加1.91万人,增长3.83%。

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50元,增长18.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968.98元,增长14.7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714元,比上年增长18.7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61元,增长14.15%,农民人均纯收入5446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12元,增长16.3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9%。居民的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9.3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4平方米,分别增加30.27%和2.23%。居民的家庭设施、卫生条件、居住环境都有明显进步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