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衡南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克服“禽流感”疫情和能源紧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把握机遇,真抓实干,全力推进三化进程,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 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增强。初步测算,全年完成生产总值70.40亿元,比上年增长9.7%,增幅快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7.0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3.7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9.60亿元;分别增长5.2%、11.2%和13.7%。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4%、33.7%和27.9%。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财政收入质量提高,国地两税增势强劲。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0292万元,比上年减少0.2%。其中:上划中央两税3447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06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5%和减少11.0%。全年完成税收总额15783万元,其中:国税收入6209万元,增长55.3%,地税收入4240万元,增长58.3%,农村“四税”完成5334万元,减少22.4%。 经济效益好转,运行质量提高。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大幅度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6948万元,增长76.9%,实现税金6853万元,增长40.5%,乡镇(民营)企业实现利润3.8亿元,增长58.3%,实交国地两税17400万元,增长10.5%。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5.0%,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商贸企业、三资企业、个体私营经济营业额(产值)、效益都实现了同步增长。 劳动就业工作不断加强。年末全县从业人员达59.8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1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5.9万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县净增就业岗位2200个,新增就业人员4272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4262人,帮助大龄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602人,全县发放再就业优惠证7860个,年末城镇失业人口登记率控制在3.8%以下。 二、农业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2亿元,增长5.6%。其中:种植业产值20.84亿元,增长7.96%,林业产值0.91亿元,减少3.23%,牧业产值18.25亿元,增长3.7%,渔业产值2.63亿元,增长6.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58亿元,增长3.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突破。全县区域性特色农业成效显著,优质稻、优质烟叶、药材生产得到普遍推广,“鹤翔”牌优质烟,“神仙”牌蔬菜,“乡贝”牌香菇,“绿之洲”野菜等一批特色品牌已经形成;银鸽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步伐加快,并带动了全县养殖业的繁荣,湘黄鸡、乳鸽、驼鸟、鲁西牛等特色养殖日渐形成规模。全年粮食总产量63.45万吨,增长15.5%。扩大优质稻面积10.16万亩,优质稻面积增长25.2%,优质稻产量增加4.96万吨,增长28.4%,主要经济作物产量有增有减。油料产量3.59万吨,减少0.6%,棉花产量0.34万吨,减少8.1%,烤烟产量0.53万吨,增长29.7%,水果产量14.63万吨,增长33.4%,蔬菜产量61.25万吨,增长12.9%。 畜牧水产生产稳定。全年出栏牲猪162万头,比上年增长5.2%,存栏牲猪61.5万头,比上年增长4.8%,全年肉类产量达到13.97万吨,增长14.5%,家禽饲养量2018万羽,减少0.2%,水产品产量4.42万吨,增长4.9%。 林业生产平稳,退耕还林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万亩,完成防护林57045亩,完成经济林2955亩,退耕还林工程完成6万亩,补偿各项资金千万余元。主要林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油茶籽产量增长68.8%,油桐籽产量增长30.27%。松脂产量增长14.3%,板栗产量增长27.8%,楠竹采运量减少74.7%,木材采运量减少15.0%。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县年末实有耕地面积56.55千公顷,增长9.8%。其中水田52.55千公顷,旱地4千公顷,全县现有75个村饮用自来水。年末各种农业机械44488台,总动力达47.4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全县共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5030处,新增恢复灌溉面积4.7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3.3平方公里,修建塘坝573处。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呈现长足发展。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60.01亿元,增长15.5%,实现增加值19.49亿元,增长8.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9.38亿元,增长35.5%,实现增加值6.04亿元,增长27.0%。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增长29.0%,集体企业产值增长15.1%,股份制企业产值增长141.8%,股份合作企业产值增长25.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值减少32.1%。产销状况良好,产品销售率达100.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一批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上年增长34.3%。轴承、齿轮、有色金属、化肥、交流电动机、钢芯铝绞线等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增长的拳头产品。全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 建筑企业生产稳步增长。全社会完成建筑总产值17.5亿元,增长11.5%,实现增加值4.25亿元,增长23.3%,全县三级及三级以上建筑企业29家,全年实现建筑利润2609万元,增长45.3%,工程完成结算税金6128万元,增长12.2%,全年房屋施工面积384.75万平方米,增长17.7%,竣工面积152.55万平方米,增长17.4%,商品房销售面积达30.9万平方米,增长4.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增长。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581万元,增长13.0%。其中:城镇投资38311万元,增长12.6%,农村投资65270万元,增长13.2%。从投资用途来看:基本建设投资14093万元,减少31.3%,更新改造投资19780万元,增长72.3%,房地产开发投资1800万元,减少12.2%,投资重点向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倾斜。全年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1.1亿元,城镇化率达到23%,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新县城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区道路“四纵五横”的骨架已经形成,衡昆高速公路至县城联络线已完成路面硬化,即将正式通车。县通乡公路完成路基53公里,路面硬化27.3公里。通过农网改造和执行同网同价,为农民减轻用电负担4000万元。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客货运输需求平稳增长,邮电通讯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完成增加值43679万元,比上年增长14.0%。全年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9856.5万吨公里,增长43.8%,其中:公路运输9176万吨公里,增长43.5%。;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7364万人公里,增长15.2%。水路运输6392万人公里,增长1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