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衡南县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繁荣稳定,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经测算: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493460万元,同比增长7.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04211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70281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1896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11.1%和10.8%。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7441万元,增长3.1%,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升有降。全年粮食总产量591719吨,减少3.8%;棉花4566吨,增长6.5%;油菜籽36230吨,减少16.1%;烤烟3277吨,增长1.2%;西瓜83790吨,增长9.5%;水果124838吨,增长18.5%;出栏肉猪154.5万头,增长2.7%;家禽出笼1750万羽,增长2.9%;水产品产量38850吨,增长6.4%。 全年人工造林16050亩,其中:退耕还林750亩;低产林改造24750亩,竹材采低量55万根,森林覆盖率为30%以上。 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化经营效果显现。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40.55万亩,比上年调减3.44万亩,其中:早稻调减2.17万亩;优质稻面积23.22万亩,增加2.16万亩,药材、烟叶、棉花种植面积分别达9000亩、26400亩、48300亩,分别增长20.1%、0.5%和5.9%,蔬菜和果用瓜面积为21.87万亩和5.51万亩,分别增长6.5%、4.9%。牲猪生产稳步发展,草食动物、家禽和名特优水产快速增长,畜牧水产业总产值达148187万元,增长3%,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43.3%,龙头企业对农村经济的带动和市场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县各类水利工程投入资金1.35亿元,新增灌溉面积215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平方公里,自来水受益村72个,全县农业机构总动力35.1万千瓦,增长6.5%。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144163万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006万元,增长10.7%。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9003万元,增长9.4%,重工业增加值18003万元,增长6.7%。 工业结构得到持续调整。2001年,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大,全年全县完成技改投资2746万元,增长4.1%,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全县完成新产品开发10项。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88万元,新产品产值率达38%。 200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40500吨,比上年增长2%,大米加工4742吨,增长29.4%,纸箱590吨,增长15.5%,齿轮378吨,增长10.2%,交流电动机68000千瓦,增长10.4%。 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年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385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328万元,下降9.04%,企业亏损面为11.8%,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效益好转。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0821万元,增长19.1%,四级及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260万元,增长2.76倍;施工单位工程个数453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478.3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03.45万平方米。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1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亿元,增长22.5%,其中:国有完成投资2.77亿元,集体完成投资1.13亿元,个人完成投资4.72亿元,在国有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2530万元,更新改造投资3709万元,年内新开工项目16个,年内竣工项目11个。 投资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倾斜。2001年通过计划部门立项争取的各建设资金达9535万元,其中新县城水厂1000万元,农网改造资金2450万元,相市补水站、斗山桥和龙溪桥水库续建资金及小流域治理等水利资金560万元,防护林工程建设资金240万元,商品粮基地建设资金170万元,茶山坳储备粮库建设资金560万元,新县城接线路资金4200万元,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355万元。 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衡南湘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河柳公路全部黑化,近尾洲水电站一号机组正式发电,衡枣高速公路衡南段工程进展顺利,农村电网完成411个行政村改造,新县城四大家办公楼已建至第四层,县城水厂即将竣工。全年主要新增固定资产33737万元,竣工房屋面积26600平方米。 四、国内贸易 2001年,国内市场商品销售稳中趋活。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211万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城市6414万元,增长2.1%,农村(县及县以下)87797万元,增长11.2%,分行业为,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8100万元,增长6.4%,餐饮业6882万元,增长22.1%,分经济类型是,公有经济实现零售额22268万元,增长17.3%,非公有经济72046万元,增长8.7%。 五、外经外贸 2001年,全县外向型经济渐趋活跃。全县共签订利用外资合同13个,合同利用外资4980万美元,增长2.3%,实际到位外资2543万美元,增长1.6%,合同利用内资1.2亿元,到位内资6500万元。全年完成出口创汇4500万美元,其中自营出口完成1800万美元。 六、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不断强化和完善服务功能,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存贷款不断增加。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1亿元,比年初增长1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5亿元,增长11%,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3亿元,增长14.4%,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8%。 七、科学技术和教育 2001年,全县实施科技项目28项,申报国家专利10项,其中2个项目获省市科技进步奖,新增产值1.2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4%。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普通中学62所,在校学生51481人,教职工3885人,普通小学395所,在校学生9170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9%。 八、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壮大。全县现有电影放映单位4个,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24个,图书馆1个,文物保护单位9个,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99%,其中有线覆盖率8%。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不断进步。2001年末,全县医疗卫生机构35个,卫生技术人员2709人。全县卫生机构床位数为1133张。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县现有体育馆1个,体育场34个。全县共获省级以上金牌10枚、银牌5枚、铜牌3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