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石鼓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下,区政协的支持下,我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保持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现将全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予以公布。 一、综合 切实贯彻国家各项政策,着力引导、发展和保护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全区经济呈现快速、平稳、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实现总产值33.91亿元,同比增长18.11%,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97亿元,第二产业产值19.8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2.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23.63%和11.67%。 二、农业和农村 全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集中全力落实中央各项扶农政策,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生产向优质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粮食作物总产量20270吨,同比负增长4.11%;蔬菜总产量28154吨,同比增长16.58%;水果总产量3194吨,同比增长13.26%;肉类总产量7928吨,同比增长7.48%;其中禽类总产量781吨,同比增长9.69%;水产品总产量3665吨,同比增长10.23%;淡水养殖面积共1.09千公顷,同比增长19.78%;其中:鱼塘0.95千公顷,同比增长18.75%。 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新农村建设投资1589万元,新建乡汽车客运站1个,硬化村级公路25.4公里,新建沼气池189口,完成安全饮水工程21处,新建卫生厕所140座,完成农村中小学改造面积4100平方米。加大了农村经济发展力度。新建特色种养基地8个,新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3个,新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加大了示范村建设力度。四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新农村生产发展规划,松木、朝阳两村还按照“五图一书”的要求完成了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各示范村按照规划要求扎实有序地推进各项建设工作,其中三星、旭东、角山三村的土地平整扎实推进,松木村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加大了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全年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班8期,培训农民1087人。 三、工业 工业经济势头良好。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4家,规模企业产销率达100.34%。完成技改投资87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7.12亿元,同比增长33.45%;实现增加值4.97亿元,同比增长12.95%。自主创新能力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39229万元,同比增长283%。企业改革顺利推进。完成了市电气结构件厂、市丽华服装厂、市机绣厂等企业改制工作和市第三橡胶厂破产工作,至2006年底,全区25家区街企业完成改制24家。 四、商贸与民营经济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13亿元,同比增长14.05%。全年共引进内资项目34个,实际利用内资47270万元,同比增长4.6%;引进外资项目6个,实际利用外资1050万美元,同比增长25%。民营经济质量提高。全年新增规模民营企业36家,实现民营经济总产值(或营业总收入)23.2亿元,同比增长16%。 五、财政状况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5638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13.95%,同比增长29%;上划中央“两税”收入10343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48.93%,同比增长68.29%;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522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11.04%,同比增长22.14%。 六、城建城管 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有提升。维修改造了下横街等9条背街小巷,创建了下横街示范社区,并对历年创建的四个示范社区进行了规范提质。完成了1座公厕、2座垃圾中转站、100个果皮箱建设任务,新增公共绿地面积6万平方米。城市空间拓展有新亮点。四个层面组团发展的城市北延态势发展良好。雁栖湖综合开发项目前期获得批准的500亩用地进入征地拆迁阶段,雁栖大桥正式开工建设。新区治大院建设进展顺利,四大家机关办公楼已经封顶。松木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基本完成松枫路、上倪路的路基工程,启动了新安路的建设。城市管理和环境卫生有新改善。进一步完善了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加强了城区内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和居民社区秩序和卫生的管理。保持了辖区内道路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公厕清理、社区环卫工作四大主体业务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标准化,并有效实施了环城北路烧烤店、湘江北路马路市场、107国道竹木市场、西湖公园西大门口秩序混乱等问题的专项整治,依法依规对松木工业园9栋乱搭乱建建筑物进行了拆除。积极开展城区油烟、噪音污染整治和环保专项行动。 七、科技教育文化体育 科技工作力度加大。全年共完成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3项,各项专利申请22项,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个。教育工作不断发展。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明德小学一期工程竣工,松木小学、角山中学学生宿舍及食堂的改建改造顺利完工。素质教育深入实施,被评为湖南省第二届素质教育展演优秀组织单位,并被推荐为全国先进单位。全区顺利通过了全省“两项”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文化体育事业日趋繁荣。文艺创作各类作品获国家级奖2项、省级奖2项、市级奖17项。群体工作与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发展,全民健身工作再度荣获全国全民健身宣传周先进单位,在全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继续保持全市小学组城区片总分第一名。 八、卫生 卫生事业明显进步。积极推进了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改善城乡医疗条件。加大了卫生监督工作力度,突出抓好医疗市场的清理整顿工作。认真组织了“健康快车”活动,为60多名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免费治疗。卫生改革稳步实施。推进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改革,将原有的2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调整为16个。着手了医疗机构经营体制的改革,成功实现了区妇幼保健院与民营资本的合作经营。认真实施了公共卫生体制改革,撤销了卫生防疫站,设立了疾病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 九、人口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控制。2006年末,全区居(村)民总户数为71855户,年末总人口数为202316人。其中:男性人口为102769人,占总人数的50.79%,女性人口为99547人,占总人数的49.21%,男女性别比为103:100;在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数为153755人,占总人数的75.99%,农业人口数为48561人,占总人数的24%。全年出生人口1898人,死亡人口828人,迁入人口7791人,迁出人口6958人。(人口统计情况为区公安分局提供)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86元,同比增长10.3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463元,同比增长11.39%。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搭建就业和再就业平台,投资近300万元完成了人才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培训基地建设工程。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657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540人,“4050”人员就业88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32人。进一步加强了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纠正违规用人行为148起,受理劳动保障投诉案件57起,为劳动者维权金额52万元。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社会养老保险共征缴养老金1463万元,新增扩面1258人,确保了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分别征缴基金277万元、25.8万元、13万元,工伤保险扩面569人。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城市低保保障标准月人均补差水平提高到85元以上,发放低保金1702万元。农村低保工作全面启动,发放低保金10.44万元。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工作正式启动,对符合条件的62名救助对象实施了救助,发放救助金11.6万元。助学救助、就业援助、法律援助工作稳步推进,共为461名困难群众子女上学发放“两免一补”救助资金74160元,为困难群众提供就业援助3989人(次)、司法援助9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