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常宁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3 衡阳市常宁市统计局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全局,突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加快发展主题,切实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总量稳步上升,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初步测算,全市生产总值68.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9%,为近十年来的最快增幅,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35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31.82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19.37亿元,增长15.3%一、二、三产业结构为25.3:46.4:28.3,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0.3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1.31个百分点。经济增幅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下降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1.5个百分点,第三个产业上升了6个百分点。

为民办八件实事扎实有效,集中解决了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城镇新增就业5085人,其中下岗职工再就业4251人;城区背街小巷改造完成了6条道路硬化;城镇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城市污水处理工作正式启动,新增城镇建成区绿地面积12.06万平方米:通乡通村公路分别完成35.9公里、146.1公里;35栋“爱民房”,3所敬老院改扩建和城镇经济适用房建设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完成20101平方米;农村计生家庭奖扶金发放780人,解决了农村7839人不安全饮水问题。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比较突出,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继续加强,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增就业人员较多,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较重;部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经济发展环境,社会治安、市场秩序、环境污染等还需继续加大整治力度。

二、农业

农业产业特色初步形成。全市农业总产值27.95亿元,比上年增长4.7%,烤烟、优质稻、美国红提、有机茶等八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规模养猪、山地养鸡等规模养殖业发展较快。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21家。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粮食总产量39.08万吨,与上年持平;油料24805吨,增长31.65%;烤烟0.48万吨,增长43.98%;蔬菜24.20万吨,增长1.75%;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7.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39千公顷,增长0.58%,其中:谷物60.92千公顷,增长0.41%,高效益的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面积有所增长;种植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2%。养殖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7.6%,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8.1%,拉动经济增长1.04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呈高速发展态势。全市工业总产值达111.41亿元,较上年增加31.11亿元,增长42.2%。工业拉动GDP增长7.56个百分点。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0.92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22.32亿元,增长26.02%,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13.31亿元,增长22.2%;集体工业增加值2.32亿元,增长11.3%,非公制经济工业增加值6.32亿元,增长40.7%。重点行业增长加快,矿产、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农产品加工等几大支柱产业增加值达22.23亿元,增长28.4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9.6%。规模以下工业同步发展,全市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13.46亿元,增长0.1%;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3.5%,比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步增长,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水泥22.16万吨,增长6.2%;日用陶瓷1.14万件,增长31.5%;铅13.14万吨,增长33.7%;锌6.34万吨,下降8.7%;锡0.75万吨,增长54.5%;黄金1522千克,增长10.9%;白银260412千克,下降42.1%。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0.61亿元,增长16%。利税总额2.53亿元,增长5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8.3%,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建筑业发展迅速,全年建筑业产值11.32亿元,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72亿元,增长13.7%,10家资质以上企业完成建筑4.7亿元,上交税金458.9万元,实现利润633.8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继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11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其中:城镇投资10.65亿元,增长34.4%,在城镇投资中,更新改造投资6.39亿元,增长31.3%,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年初确定的23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1亿元,常宁汽车新站、宜阳街、常荫路改造等9个项目全面完成。

五、交通和邮电业

运输、邮电、通信事业稳定发展。全年完成运输、邮电通信业增加值0.71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全社会客货周转量876596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5%;邮电业务总量2.51亿元,增长21.3%;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9.44万户,其中城市住宅电话3.12万户,农村电话5.71万户,全市平均万人拥有电话数(含移动)1923部,比上年增加52部。

六、内外贸易、旅游和物价

商品市场繁荣活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6亿元,增长13.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17.28亿元,增长13.9%;餐饮业3.04亿元,增长13.9%;其他行业0.04亿元,增长12.7%。以住房、通讯器材等为代表的新兴消费引领消费市场快速增长。2006年,石油、家电、中西药品、通讯器材零售额分别增长49.3%、38.3%、10.3%和24.3%,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显示出巨大活力。

市场物价整体上扬。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1.3%,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103.38%,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4.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03.5%。

招商引资来势看好。全年共引进内外资项目59个,实际到位外资908百美元,内资7.71亿元。旅游事业蓬勃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环境的改善,旅游已成为娱乐,休闲的一种时尚,全年接待各类游客32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400万元,增长21.2%。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收入4.03亿元,比上年增长32.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亿元,增长22.7%;上划中央“两税”1.63亿元,增长43.2%;上划所得税0.398亿元,增长50.95%;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84.6%和69%;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89%,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质量列衡阳市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