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常宁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3 衡阳市常宁市统计局

2005年,常宁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全局,突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加快发展主题,切实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和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经济总量稳步上升,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初步测算,常宁市生产总值62.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31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29.12亿元,增长18.1%;第三产业增加值16.79亿元,增长9.5%。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26.2:46.79:26.99,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8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4.9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2.13个百分点。经济增幅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上升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了0.6个百分点。

为民办八件实事扎实有效,集中解决了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城镇新增就业4653人,其中下岗职工再就业4184人;城区背街小巷改造完成5条道路硬化;通乡通村公路分别完成33公里、98公里;25栋“爱民房”、3所敬老院改扩建和城镇经济适用房建设全成完成。农村能源建设新建沼气池260口;农村计生家庭奖扶金发放601户,发放奖扶金36.06万元。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比较突出,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继续加强;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增就业人员较多,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较重;部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经济发展环境,社会治安、市场秩序、环境污染等还需继续加大整治力度。

二、农业

农业产业特色初步形成。常宁市农业总产值26.7亿元,较2000年增加8.5亿元,年均增长6.2%,烤烟、优值稻、美国红提,有机茶等八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初县规模。规模养猪,山地养鸡等规模养殖业发展较快。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常宁市粮食总产量39.13万吨,增加0.69万吨,增长1.81%;油料1.88吨,增长10%;烤烟0.33万吨,增长1.5%;蔬菜23.78万吨,增长1.9%;出栏牲猪100万头,增长1.8%;出栏牛0.82万头,增长18.84%;出笼家禽998.6万羽,增长20.37%;水产品产量2.20万吨,增长5.87%。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7.21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19千公顷,增长1.8%,其中:谷物60.67千公顷,增长2.0%,高效益的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面积有所增长;种植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1%。养殖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6.3%,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5.4%,拉动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呈高速发展态势。常宁市工业总产值达80.3亿元,较2000年增加34亿元,年均增长15.7%。工业拉动GDP增长由2000年的2.6个百分点提高到2005年的5.4个百分点。常宁市完成工业增加值25.36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13.73亿元。增长28.4%、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8.97亿元,增长26.2%;集体工业增加值1.8亿元,增长18.6%,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2.95亿元,增长39.1%。重点行业增长加快,矿产、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等几大支柱产业增加值达12.52亿元,增长28.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1.2%。规模以下工业同步发展,全市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11.63亿元,增长4.5%。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5.9%。比上年下降6.2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步增长。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水泥20.86万吨,增长2.4%;日用陶瓷8190吨,增长178.3%;铅9.83万吨,下降6.2%;锌6.94万吨,下降5.6%;锡0.47万吨,增长12.4%;黄金1372千克,增长14%;白银183320千克,下降0.3%。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0.51亿元,增长26.2%。利税总额1.57亿元,增长12.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1.2%,比上年提高7.4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迅速,全年建筑业产值10.03亿元,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76亿元,增长33.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2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城镇投资8.26亿元,增长25.6%,在城镇投资中,更新改造投资3.31亿元。增长65.7%,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年初确定的65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8亿元,水口山铅烟气治理、二期商品粮基地,柏坊土地整理开发,罗桥少数民族移民等17个项目全面完成。

五、交通和邮电业

运输、邮电、通信事业稳定发展。全年完成运输、邮电通信业增加值1.06亿元,比上年增长6%,全社会客货周转量80792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3%。邮电业务总量1.11亿元。增长37.6%。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万户,其中城市住宅电话1.86万户,农村电话5.29万户。全市固定电话入村率达到94.9%,已通固定电话的行政村为669个。移动用户7.1万户,全市平均万人拥有电话数(含移动)1871部,比上年增加363部。

六、内外贸易、旅游和物价

商品市场繁荣活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9亿元,增长13.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15.17亿元,增长12.8%;餐饮业2.67,增长12%;其他行业0.03亿元,增长8.8%。以住房、通讯器材等为代表的新兴消费引领消费市场快速增长。2005年,石油、家电、中西药品、通讯器村零售额分别增长47.2%、36.5%、9%和21.7%。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显示出巨大活力。

市场物价整体上场。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6%,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2.9%。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103.91%,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5.9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03.7%。

招商引资成效较好,全年审批外资项目10个,开工开业5个,实际利用外资1860万元,开工开业内项目68个,实际到位内资9.86亿元。

旅游事业蓬勃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环境的改善,旅游已成为娱乐,休闲的一种时尚。全年接待各类旅客7.5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00万元,增长14.2%。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036亿元,同口经净增0.89亿元,比上年增长41.3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3亿元,增长33.17%;上划中央“两税”1.14亿元,增长55.2%;上划所得税0.2636亿元,增长25.3%;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了80.69%、64.05%;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4.88%,比上年提高0.38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质量列衡阳市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