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韶山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国内贸易 城乡市场协调发展,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78亿元,同比增长14.1%。政府取消农业税,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发放粮补、直补、林补一免共370多万元,农民收入增加,社会购买力增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9928元,同比增长17.2%。分行业看,餐饮业零售额累计完成4668万元,同比增长15.6%,居各行业增幅之首。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稳步发展。组织企业参加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宁波等地经贸活动,“港洽周”活动签订1.1亿元贸易合同,年内招商引进企业9家。全市实际到位内资2亿元、外资798万美元。对外贸易稳定增长,自营出口额达2463万美元。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业发展形势喜人。2005年旅游总收入实现39612万元,同比增长30.7%。以爱国主义教育及“红色旅游”为契机,韶山市加大了旅游设施建设,全年来韶游客累计达305.1万人次,同比增长32.5%。旅游收入完成39612万元,同比增长30.7%,其中门票收入完成5133万元,同比增长2.9%,门票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13%。加大了旅游环境的整治力度,开展与毛泽东同志形象有关的纪念品市场整治工作,旅游环境明显优化。 七、交通和邮电 全社会货物周转量1338.9万吨公里;旅客周转量1425万人公里。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445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85万元,电信业务总量1060万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7000户,比上年净增1000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6500户,净增2300户。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43500户,比上年末增加3300户,电话普及率为42.6%。 八、财政、金融与保险 强化财政收支管理,财政金融势头良好。2005年,韶山市财税工作面对诸多减收因素的影响,坚持抓大不放小的原则,千方百计挖掘税源,强化非税收入管理,确保应收尽收。全年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完成7068.8万元,同比增长21.9%。坚持依法理财,严格预算管理,压缩一般性支出,科学合理调度资金,增加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和支农资金投入,保证了全市刚性支出以及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财政支出累计完成12671.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支2926.3万元,同比增长30%。 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制改革,积极推动银企合作,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00294万元,比年初增加9028万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79119万元,各项贷款余额26795万元,比年初减少191万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2550万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50万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135万元;寿险保费收入2000万元。各项赔款与给付支出834万元,其中寿险给付400万元,财产险赔款434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2005年,韶山市注重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高新技术产值达0.8亿元,同比增长43%,科技三项经费达到市本级财政支出的1.5%,新建农村沼气池570个,进入全国科技先进县市行列;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全市中小学校32所,在职教师844人,在校学生8739人,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高中入学率56%,教育布局调整稳步推进,撤并中小学校3所,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6768平方米,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助城乡低保户子女、特困生2982人次。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体育事业日益繁荣。组建各种形式的群众业余文化团体30多个;“一乡一特色”活动深入开展;韶山市残疾运动员熊敏参加世界肢残和轮椅运动会,荣获三金一银的好成绩。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6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至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76人。全市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46人,注册护士99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61张,年底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市各乡镇铺开。 十一、资源与环境保护 全市人均水资源880.5立方;年平均降水量1489.2毫米,增长10.6%;年末全市各类水库蓄水总量3342万立方米。 城市污水处理总量144.6万吨,污水处理实际处理能力达到设计能力的96%。 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3.97%,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9.1公顷。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5年末,全市总户数30740户,户籍人口102101人,其中男性51698人,女性50403人,男女性别比为103:100,男女性别差有所增大;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5679人,农业人口86422人;0-14岁人口19882人,15-64岁人口66319人.65岁以上人口15900人,2005年全市出生629人,年内死亡23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2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2%,其中人均工薪收入为9632.3元,经营净收入693.68元;转移性收入873.0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50元,比上年增长15.1%,全市在岗职工人平年工资为12483元,比上年同期的12107元增长3.1%。 社会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8404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8101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820人,城镇居民纳入政府最低生活保障1070人,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18人;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51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143人,企业养老保险金发放率达到100%。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