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韶山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韶山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突出经济建设这个重心,奋力开拓、真抓实干,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国民经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十五”期间,韶山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坚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旅游带动,兴工强农”的发展战略,综合经济实力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效,社会事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市经济和社会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 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7.3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1.6亿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9:37:44调整为2005年的14:36:50,所有制结构有所调整,民营经济已经成为韶山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经济比重达到85%以上;旅游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1.3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96亿元;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3002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7068.8万元,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19.5亿元,使韶山市城建、旅游、道路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有所缓解,景区环境有所改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2936元增加到2005年的5150元;到2005年全市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3‰以下,公共卫生设施逐步改善。 一、综合 经济总量继续增大,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全市GDP据初步测算完成115960万元,同比增长13%,其中一产业15565万元,二产业42734万元,三产业57661万元,分别增长8.6%、13.0%和13.5%,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3:37:5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512万元,同比增长30.5%;完成财政总收入7068.8万元,同比增长21.9%;实现旅游总收入39612万元,同比增长3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7834万元,同比增长14.1%;直接利用外资798万美元,同比增长20.7%。 省八件、市十件实事全面完成。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18人;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51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143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673人;失业保险新增参保人数606人;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818人;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216人;完成了银田镇敬老院改扩建工作,集中供养五保户53人,农村大病医疗已全面启动。全年拨付“低保”资金134000元;全年发放住房补贴18户;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人口2570人;完成城市污水处理总量144.6万吨,污水处理实际处理能力达到设计能力的96%;建成区绿地率41.5%,新建成垃圾中转站4个,改造1个,新建成一座地坑式垃圾中转站;完成银田镇卫生院综合楼、永义卫生院综合楼的维修改造工程;完成了永义中学、大坪中学危房改造项目,;新建农村沼气池560个;发放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172户;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40例。 二、农业 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农民收入稳中有升。今年,韶山市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促农增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全市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4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7万吨。突出生猪产业化建设,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市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8家,其中产值过千万的有5家、过亿元的有2家;牲猪规模养殖户进一步扩大,年出栏牲猪100头以上的养殖户达151户,全市全年共出栏牲猪25.04万头。2005年,全市农村克服牲猪价格下跌、禽流感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实现农业总产值3.6亿元,同比增长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50元,同比增长15.1%。 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素质,推动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将劳务培训的覆盖面扩大至乡镇,广泛发布劳动用工信息,实现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全年举办各类培训班52期,培训农民9905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农民2000人,全市共计转移和输出农村劳动力18500人。 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小康基础进一步夯实。全面取消农业税及其附加,发放粮补、直补资金203万元,水利建设、土地平整、农业综合开发三大工程累计投入3150万元;通乡通村公路、沼气工程、饮水解困工程等新增项目投入500万元,“三农”投入再创新高。全市有7个村纳入省级小康示范村建设范畴。农机购置进入省级农机补贴市行列。农村改水改厕和饮水解困工程扎实推进,解决了农村3516人“饮水难”问题。全年建成通乡通村公路26.95公里。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园区建设开始起步。2005年,韶山市继续抓住工业经济这个重点,突出改制、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的培育,工业经济稳步上升。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7.6亿元,同比增长33.3%。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7.67亿元,同比增长51.53%。涌现了港越、三旺等产值过亿元、大北农、环球铸造等产值过5000万元的一批规模企业。国有企业改制顺利进行,轴承厂、电视机厂、针织厂、物资公司、韶峰宾馆等国有企业的改制工作基本完成。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组建了动物保健、中草药兽药和微电子等三家科研机构。世源兽药、奇人电器和港越食品的三项科研成果被科技部分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和“星火计划”。“韶山冲”系列酒在中国酒文化博览会上荣获三项金奖,被湖南省消费者协会认定为信得过的名牌酒。生物质气化炉在全省各县市进行试点推广,反响良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全面启动,全市90%的规模企业开始启动信息化建设。 工业园区建设目前已搭建了班子,完成了一期建设的详细规划,出台了入园企业的优惠政策及相关的招商引资措施,并上网发布。成功申报“韶山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 全市共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7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52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8%.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稳定增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95亿元,同比增长30.5%。其中国有投资完成33638万元,同比增长32%,国有投资中,基建投资完成19150万元,同比增长5.5%、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4488万元,同比增长97.7%。全年共争取国债等项目24个,落实建设资金23770万元。“一号工程”、“五个示范工程”、潭韶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的实施,塑像公园改造二期工程、英雄商业广场、移动通讯综合楼、青少年活动中心、检察院技侦楼、清溪大厦及英雄路改造、井岗路、如意路、市府路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环境、增强韶山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