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韶山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03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200万元,比2002年增长31.1%。 五、国内贸易 市场繁荣,流通稳定。200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93万元,比2002年增长12%。其中城市市场15419万元,增长10.9%;农村市场13674万元,增长13.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4281万元,增长12.7%;餐饮业3620.9万元,增长10.0%;其他行业1192万元,增长4.2%。 六、对外经济贸易与旅游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自营出口创汇85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0%。 直接利用外资实际到位350万美元,增长68.8%。 整治核心景区和城区环境,旅游经济得到提升。2003年,我市紧紧围绕“净化景区,繁荣城区”工作思路,切实整治景区环境,铜像广场周边环境整治共计清理拆除各类建筑135处3.6万平方米,新建绿化广场3.2万平方米,核心景区商业氛围逐步淡化。 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和布局,逐步转变产业方向。加快韶山旅游服务中心、太阳商业广场、华龙山庄等与旅游“六要素”息息相关的产业建设,完成韶乐演奏中心建设并试演成功,启动宾馆改造升级,着手旅游环保车队组建,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旅游产业承载能力日趋增强。单纯的瞻仰参观型旅游城市正在逐步向休闲、度假、娱乐一体的多功能优秀旅游城市转型。“旅游带动”的目标进一步明确,旅游产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进一步加强旅游行业管理,旅游环境逐步优化。继续加大导游市场的整治力度,制定并实施《韶山市整顿规范导游员行为工作方案》,成立导游服务管理中心,实施导游资格考试制度,强化旅游质监所职能,完善社会、游客监督体系,导游市场进一步规范。严厉打击拉客宰客、围追兜售等行为,旅游秩序明显好转。深化旅游企业改革,旅游总公司成功实行股份制转型,韶山旅游社买断经营权30年。旅游开发一派繁荣。推出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纯金纯银纪念章和湘绣极品等高档纪念品,全力开发旅游热气球项目,拓展了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 全年旅游收入完成262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其中门票收入3927万元,增长10%;旅游人数达到185万人次,与去年持平。 七、交通运输邮电业 基础设施投入较大,公路局全年完成投资2000万元,韶山环线改建工程建成通车。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14700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突破1万户;互联网拔号上网用户2000户。 八、财税、金融和保险 税收征管措施得力,财政收入稳步提高。实施财税“阳光工程”,全面推进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力度,改进税收征管手段;加强对非税收入的征管,将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纳入财政预算,严格实行增收节支、预算外“收支两条线”、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等管理,将所有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增强政府对非税收入的调控能力;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的征管,确保了税收任务的完成。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068万元(剔除基金收入、国土收入),比2002年增长15.2%。 金融保险运转正常,全面实现扭亏为盈。金融保险部门积极支持地方建设,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至2003年底,银行存款余额达85100万元,银行贷款余额30100万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5.5%全年、12.1%;保费收入达2400万元,增长15%,其中人保收入2050万元,财保收入350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成功创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省科技下乡——伟人故里行”、“在湘院士韶山行”等大型活动圆满成功;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稳步发展。 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配置资源优化。撤销乡镇学区,撤并中小学5所,精简教职员工130人;实验初中、镇泰学校国有公办转国有民办顺利完成;基本普及中小学计算机教学;改造中小学危房4500平方米。 十、文化、卫生与体育 文化体育市场健康繁荣。成功举办第五届城运会圣火采集传递活动、“12.26”万人长跑赛和“移动大灵通”杯篮球赛;文化市场执法力度继续加强。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卫生疾控、医疗机构为“非典”防治做出了积极贡献,抗击”非典:取得成功;加强了乡镇卫生院建设,实行公开招聘乡镇卫生院长,全市新增8名防保专干;疾病控制中心开工建设;强化卫生执法监督,加强医药市场和食品卫生的监管,卫生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2003年末,全市总户数30498户,人口101529人,其中男性51592人,女性49937人,男女性别比为103:100;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5825人,农业人口85704人。2003年全市出生783人,年内死亡508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736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2003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45元,增长8.3%;年末共有单位从业人员5625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0347元,比上年增长6.2%;全市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失业保障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92万元;工商企业参保意识逐步增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351人,养老金社会发放率100%。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