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韶山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3 湘潭市韶山市统计局

2003年,韶山市人民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的历史机遇,团结务实,开拓奋进,经受住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战胜了水涝、干旱和电力紧张等困难,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各项经济指标全面完成。

一、综合

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88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一产业1.36亿元,同比增长3.8%,二产业3.1亿元,同比增长12%,三产业4.43亿元,同比增长11%,均达到预期增长目标,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800元。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5.3:34.9:49.9,二三产业的比重继续加大。
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2003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01701万元(调整后数值,2002年调整数为8503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638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3.6%。全市新口径工业增加值为10130万元,同比增长31.3%。农业产业化进程得到深化。积极推广订单农业、“公司+农户”等传统优势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得到进一步推广,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平整三大工程全面竣工,累计投入资金2489万元。

整治核心景区和城区环境,旅游环境逐步优化,旅游经济得到提升。全年旅游收入完成262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其中门票收入3927万元,增长10%;旅游人数达到185万人次,与去年持平。

二、农业

农业产业化进程得到深化。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培育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创汇农业。农业生产克服水涝旱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取得全面发展。以优质稻为主的种植业,以生猪饲养为主的畜牧业,以无公害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花卉苗木为主的商品林业,以网箱养鳝为主的水产业和以羊、鹿为主的特种养殖等特色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进程得到深化。积极推广订单农业、“公司+农户”等传统优势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港粤食品、三旺食品新增两条生产线,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义美水奶牛养殖示范场和红太阳鹿业公司落户韶山,四家肉食产品加工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35亿元,发展加盟农户3570户,订单农户2100多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1%。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平整三大工程全面竣工,累计投入资金2489万元。筹资1470万元投入韶河整治、水毁工程恢复和水库保安,建设水利工程1015处,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

农村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清理涉农收费项目,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农民减负320万元;农村村务、财务公开和农村经济审计取得新的进展,依法治农稳步发展;大力开展农资市场整顿集中行动,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权益得到有效保障;集中开展畜禽防疫行动,防疫密度达95%,畜产品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农机事业稳步发展,推广新农机具30多台,农机监理进一步规范化;生态公益林广场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完成3000亩;继续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体制创新,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202342万元,同比增长15%,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56866万元,同比增长16%。

三、工业

规模骨干企业得到发展和提升,规模企业的规模化以及外向型发展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突出特点。2003年,以兽药、棉纺、酒类生产和生猪加工为主的优势产业迅速发展,涌现了大北农动物药业、港粤食品、三旺食品、元生酒业、韶峰毛巾等一批产值过1000万元、2000万元及3000万元的规模企业。

工商企业改制全面实施。以整体出售、破产转让、租赁经营为主要形式,大力推进工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对棉织厂实施破产由韶峰毛巾整体收购;工艺品厂实施破产转让给世源兽药;对天骄宾馆、故居商场、外贸公司、医药公司成功实施改制;粮食、供销等系统的企业内部改革业巡礼实施。全市年内改制的国有、集体企业达11家,有1259名职工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

招商引资出现新的亮点。今年,我市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制定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着力改善招商引资软环境,推动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全面进步。年内引进北京大北农集团整体收购动物药业,香港康年国际酒店入主华龙山庄,振邦源生酒业落户韶山,长堪房产、湘中房产进入韶山开发房地产业,不仅引进了资金、技术和人才,还带来了全新的企业经营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我市企业的整体形象,为加快我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3年,全市引进和新增投资的外来投资企业有30家,引进内资8000万元,外资350万美元。

民营工业逐步占据我市工业企业的主导地位。在规模以上工业的总产值中,民营工业占85%,在规模工业的增长中,有21.5个百分点是靠民营工业拉动的。民营经济发展迅猛,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

2003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01701万元(调整后数值,2002年调整数为8503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638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3.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城市规划逐步完善,城市管理得到加强。高起点、高标准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深化和完善城市专项规划,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规划编制体系,详细规划覆盖面不断扩大。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环卫管理体制,成立了城市协管队,推行环卫清扫、保洁划段招标;着手组建城市综合执法和园林绿化等专业队伍,城市管理工作有了新的起色。“四整三化”工程拆除各类建筑41000多平方米,新建通透式围墙425米,装饰、粉刷、清洗墙面9945平方米,完成亮化14处,整治拆除户外广告招牌近500快。严格土地收储和经营性土地公开招标拍卖制度,全年共挂牌出让土地8宗,实现土地出让金收入400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开发力度加强,经营城市不断深化。国债资金、银行贷款、土地开发收益、民间资金纷纷投入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投资多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组建韶山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积极经营城市,促成城市无形资产转变为城市资本,全年创造土地开发及道路冠名、广告等收入600多万元,经营城市的理念在发展中深入;继续加大以拓宽改造、美化亮化为主的城市道路建设力度,完成南北环线公路、引水工程、车站路及站前广场改造等工程建设;行政中心、英雄商业广场等重点工程均按预期目标稳步推进;完成了韶山冲公路的改造,完善了主干道交通标线,城区和景区道路配备了交通标牌;新增居民住宅500套5.5万平方米,全年新增城市供水管网5公里,绿化面积4万平方米。移动市话小灵通一期工程顺利完工,全年新装移动市话1400部。城市资源和综合实力得到有效整合和快速提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