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醴陵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3 株洲市醴陵市统计局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08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1.83亿元,增长18.0%;其中:完成上划中央两税41438万元,增长1%;上划所得税7143万元,增长68.0%;完成一般预算收入69687万元,增长26.9%。一般预算支出14.29亿元,增长34.9%。

金融机构平稳运行。200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9.63亿元,增长19.0%;各项贷款余额30.63亿元,增长11.3%;现金净投放7.20亿元,减少11.3%。

九、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广电、环保

科技兴市工作扎实推进。2008年,全市安排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2项,科技三项费用投入1530万元,申请专利473项。引进科技项目资金301万元。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实行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全免,积极开展救助贫困学生工作。2008年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2390万元。城乡两免一补普惠面积均为100%,完全做到了应免尽免、应补尽补。全年共发放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5350人次,总金额146.17万元。2008年,全市拥有普通中学51所,在校学生38565人;小学178所,在校学生5080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小学升初中入学率达100%。醴陵市教育局被评为“全国电教工作先进单位”。

文体事业健康发展。今年成立了市农村电影放映领导小组办公室,完成了全年放映4104场的实事任务;开展了全国第三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荣获省先进称号;组织选手参加了 “唱响株洲,首届株洲合唱节”比赛,荣获演唱铜奖;醴陵市文体局荣获2008年全国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先进单位称号。到年末止,全市共有文艺演出队和职业剧团32家,报刊、书屋和书店78家。

卫生事业全面加强。2008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为78.28万,参合率达94.79%;社区卫生工作全面展开,对来龙门、西山、黄泥坳三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了房屋改造。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网络进一步完善。“降消”工作继续推进,全年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66 %;医疗救护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4个,实有床位2282张,卫生技术人员2411人。

广播电视“村村通”继续推进。2008年,投入盲村并网建设资金53.3万元,架设光缆25.8公里,解决17个自然盲村看电视难问题,覆盖户籍人口1783人。城区光缆用户达到5万户,并完成了城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5万户数字电视平移目标任务,实现了醴陵有线电视从模拟向数字转换的一个重大变革。年末全市电视和广播覆盖率分别达99%和96%。

环保力度进一步加强。完成了83座炉窑改造,销毁氰化池80个,停产整治了73家造纸企业,开展了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到年末,全市已有154家陶瓷企业使用了天然气,使用天然气4.1亿立方米。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全市人口有所增加。2008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1032285人,其中: 农业人口880723人,非农业人口151562人;男性530751人,女性501534人,男女性别比为1.058: 1。全年计划生育率达93.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58‰,比上年提高1.08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22元,增长16.6%;农民人均纯收入6773元,同比增加1070元,增长18.8%。2008年年末全市在岗职工43375人,年平均工资18925元, 增长12.2%。城乡居民的储蓄快速增长。2008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65.95亿元,增长21.7 %,其中农村居民储蓄22.7亿元,增长21.5 %。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818元,增长13.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861元,同比增加649元,增长15.4%。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2008年,全市新增就业人数8512   人,帮助3633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735人,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

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启动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2008年,全市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9786人,工伤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1156人,失业保险新增参保人数3000人,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8376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60316 人。城乡低保享受人员分别达到24212人和184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