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醴陵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3 株洲市醴陵市统计局

醴陵市统计局

2008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争一进百”的战略目标,同心协力,努力克服历史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利影响,全市经济在艰难中开局,在挑战中突破,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综合实力跨入全省县域“五强”。

一、综 合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8.17亿元,同比增长14.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21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109.40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增加值50.56亿元,增长1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19447元。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6.3: 55.2: 28.5调整为15.0: 58.1: 26.9。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经济平稳发展。2008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48亿元,比上年增长6.2 %。其中农业产值18.4亿元,林业产值2.07亿元,牧业产值21.13亿元,渔业产值1.63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5亿元。

粮食总产量平稳增长。2008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82.80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种植60.86千公顷。全市粮食总产量达44.2万吨,其中稻谷产量4.51万吨;蔬菜产量49.85万吨,同比增加5.01万吨。肉类总产量8.79万吨;水产品产量2.14万吨,增长4.4 %。全市出栏肉猪109.17万头,出栏羊29.57万头,出笼家禽646.68万羽。

新农村建设加快,村村通目标基本实现。2008年,改造县道94.6公里,硬化乡村道路446.1公里,三年累计硬化2400公里。全市398个行政村(居委会)已有397个通上水泥路,村村通目标基本实现。水利事业稳步发展。新建和整修水利工程1万处,完成各类水利工程土石方1千多万立方米,增强了农业抗旱防汛能力。全市投入1062万元资金建设饮水解困工程,帮助26874人解决了饮水困难。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1.65万千瓦,增长7.3 %。新建农村沼气池2530个,为农村居民居住提供了方便。4个重点集镇建设、80个村庄整建规划、4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等工作进展顺利。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8年,醴陵市的工业经济先后受到了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发展速度受到一定的制约,但在骨干企业的带领下仍然取得可喜成绩。全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73.2亿元,增长28.1%;工业增加值迈上百亿台阶,达到100.40亿元,增长19.1%,增速比上年加快3.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拉动GDP增长9.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8.3%。

规模企业异军突起。38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54.2亿元,增长46.5%;实现增加值56.96亿元,增长31.1%,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6.7%,比上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2.1亿元,增长47.1%;实现利税总额14.1亿元,增长48.2%,其中实现利润4.69亿元,增长34.3%;亏损企业39家,亏损额为4129万元;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91.3%,同比提高11.7个百分点。

支柱产业保持稳定态势。2008年完成日用陶瓷产量26.69万件,增长16.9%;工业陶瓷产量37.15万吨,增长20.6%;花炮产量达1760万箱,增长24.8%。完成陶瓷税收32247万元,比上年增长3.92%,鞭炮烟花税收11858万元,比上年下降13.3 %。

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2.8%,比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缴税金72001万元,增长5.9%;规模工业全部资产利税率达23.6%;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同期降低了10.3%;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6.2%,同比增长43%;工业技术改造投资达32.87亿元,同比增长72.9%。

建筑业较快增长。2008年,全市实现建筑业增加值9亿元,增长16.6%。22家等级以上建筑安装企业,实现总产值18.62亿元,完成房屋施工面积145.8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90.2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2008年,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90亿元,增长41.5%,其中:城镇以上投资40.39亿元,农村投资8.38亿元,农户投资6.13 亿元。

重点工程强力推进。江源大桥、渌江大道二期、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等工程基本完工;城区主干道改性沥青路面改造、渌江人行桥、国瓷路和天然气利用等工程加速实施。

房地产投资稳步增长。2008年末,全市有房地产开发企业23 家,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7.89亿元,增长20.1%;商品房施工面积   65.9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0.1万平方米,销售面积38.78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8.87亿元。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业保持较快发展。2008年,全市完成客货运换算周转量70.8亿吨公里,增长14%,其中:完成客运量6158万人次,增长8.8%;完成旅客周转量26.74亿人公里,增长7.5%;货运量6419万吨,增长14%;完成货物周转量68.1亿吨公里,增长14.3%。

邮电通信业进一步发展。2008年,全市共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总量34842万元,增长22.1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9.7万户,其中农村电话用户12.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3.7万户,互联网用户2.53万户。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进一步趋旺。2008年,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44亿元,同比增长24.8 %。分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9.84   亿元,增长24.5%;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6.60亿元,增长25.1%。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48.62亿元,增长23.6% ;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6.68亿元,增长34.0%;其他行业零售额1.14亿元,增长26.8% 。

市场物价增幅回落。2008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99%,比上年低1.12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3.31%,比上年低2.14个百分点。

七、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8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7个,外商投资企业增资项目5个,实际利用外资4812万美元,引进内资10.6亿元。年末全市实有外商投资企业37家,实现销售收入12.51亿元,增长0.97%;实现利润11843万元,同比下降1.1%;出口创汇10840万美元,增长4.5%。

外贸出口稳步增长。2008年,市委政府组织企业参加了上海华东交易会、第二届广州陶瓷展览会、德国汉诺威电瓷展、德国法兰克福陶瓷展、景博会和春秋两季广交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电瓷企业参加广交会是陶瓷产业的一大突破。全年新批自营进出口企业8 家,年末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达成157 家。全市完成外贸出口总额46310万美元,增长11.6%;出口收汇21999.7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