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醴陵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3 株洲市醴陵市统计局

八、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4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50319万元,增长20.62%。其中,上划中央“两税”23047万元,增长17.66%,地方财政收入27272万元,增长23.2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5727万元,增长22.02%。全年财政支出52591万元,增长28.73%;其中一般预算支出50955万元,增长28.12%。

金融机构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44.2亿元,比年初增加6.09亿元,增长16%;各项贷款余额21.8亿元,比年初增加2.48亿元,增长14.6%。现金净投放8.31亿元,同比增加1.53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放慢。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6813万元,比上年减少2138万元,下降23.9%。

九、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广电、环保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就。2004年,全市有从事科技活动人口24100人,科研开发机构6家,安排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4项,科技三项费用投入548万元,申请专利327项,继续列全省县(市)第一位,技术贸易成交额达4130万元,引进科技项目资金2013万元,本年投产科技项目新增产值12580万元,创利税1060万元;再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4年,全市拥有普通中学62所,在校学生82399人;小学228所,比上年减少30所,在校学生51777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保持100%。小学升初中入学率为100%,醴陵基础教育经验被省教育厅作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先进典型向全省推介;农村高中学校基本完成基础建设任务,教育城域网开通;四中升入省级规范化中学行列;一中、四中等学校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高考本科上线1030人,扶贫助学资助贫困学生6550人。

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2004年,全市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艺精彩纷呈;集中整治网吧、电游室等文化场所秩序,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国妇联“送温暖、三下乡”湖南行大型文艺活动在醴陵成功演出;《醴泉花园之夜》春节文艺晚会、2004年校园艺术节、大林乡迎“五·四”青年歌手赛、嘉树乡“炻瓷杯”青年歌手赛等文艺活动成功举办。全市各类表演观众人数1.86万人次,电影观众人数120万人次。参加全国性体育比赛获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1枚;参加全省比赛获金牌12枚、银牌12枚、铜牌14枚。

卫生事业全面加强。2004年,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医疗救护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3个,实有床位1741张,卫生技术人员2010人。各类社区和农村村级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

广电事业进一步发展。2004年,广播电视网络进一步完善,无线数字电视投入试运行,电视用户达5万余户,其中城区4万户,全市电视覆盖率达95%。广播覆盖率达70%。

环境保护事业加快发展。2004年,全市新建燃气、燃油等清洁能源窑炉40多座,累计达到200多座,城市中心区90%以上的瓷业企业进行了燃气技术改造,进一步改善了城市的生活环境。完成工业废水治理项目6项,渌江河水质进一步好转。全年审批建设项目39项,“三同时”执行率达90%。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2004年末,全市总人口995275人,其中:男性511651人,女性483624人;农业人口853872人,占总人口85.8%;非农业人口141403人,占总人口14.2%。本年出生6705人,死亡393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8‰,比上年高个1.62千分点,计划生育率95.81%。

2004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6.05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农村居民储蓄11.36亿元,增长13.7%。

2004年,企业改制工作进一步推进,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减少;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数为30730人,比上年减少2536人;其中,在岗职工27129人,减少2216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793元,比上年增加2249元,增长21.3%。

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994元,增加552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03元,增加412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51元,比上年增加255元。

注: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工业、农业总产值,绝对值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