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醴陵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3 株洲市醴陵市统计局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9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34.99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19.11亿元,增长11.4%。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第二、三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20.2:51.6:28.2,第一产业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上年上升1.5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848元,比上年增加615元。

经济发展环境有所改善。2002年全市对各部门承担的行政审批、核准、审核等工作,进行了全面清查落实,取消审批事项53项,下放24项,划转、合并16项。农村税费改革进展顺利,取得阶段性成果。政法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确保了全市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秩序平稳,为全市的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保持平稳发展。2002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55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农业产值10.78亿元,增长1.3%;林业产值0.67亿元,增长8.0%;牧业产值7.91亿元,增长5.4%;渔业产值1.19亿元,增长5.3%。

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快。2002年,继续调减水稻播种面积,发展蔬菜、瓜类等经济作物;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84.87千公倾,比上年增加0.67千公倾,其中粮食作物种植60.58千公倾,减少0.65千公倾;蔬菜、瓜类等经济作物种植16.99千公倾,增加1.27千公倾;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富里早季茄子、浦口早熟黄瓜、神福港菜藕、石亭荸荠、白兔潭的甜瓜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比重为46.5%,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44.97万吨,下降1.6%;蔬菜产量39.94万吨,增长14.5%;水果产量5万吨,增长3.2%。

养殖业保持较快发展。大力推广科学养殖技术,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全年肉类总产量73826吨,比上年增长5.9%;水产品产量14800吨,增长6.02%。养殖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为44.4%,比上年上升0.6个百分点。

林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造林330公顷,比上年增加190公顷,苗木产量400万株,比上年增加156万株;油茶籽产量9150吨,增长48.8%;水果产量50009吨,增长3.2%。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4.1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2%,机耕面积47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34.33千公顷,化肥施用量70831吨。

乡镇企业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据乡镇企业局统计全年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189.92亿元,实缴税金24956万元。连续五年评为全省乡镇企业“十强县(市)”。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2002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26.82亿元,比上年增长6.02%(取缔鞭炮烟花非法生产户,规模以下工业产值增速下降);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9.63亿元,增长25.07%。其中:国有企业1.43亿元,增长15.3%;集体企业8.36亿元,增长13.8%;股份制企业6.37亿元,增长22.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56亿元,增长23.0%。

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2002年全市陶瓷、特别是鞭炮烟花产业,通过整顿规范生产经营秩序,打击非法生产,得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日用陶瓷产量76689万件,增长26.2%;工业陶瓷产量14.24万吨,增长13.1%;鞭炮烟花产量642.03万箱,增长14.3%。

经济效益继续好转。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2.38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全市152家独立核算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9571万元,盈亏相抵实现利润10651万元;其中:117家盈利企业实现利润13183万元;35家亏损企业亏损2532万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7.6%,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继续高速增长。全市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6164万元,比上年增长28.0%,其中21家等级以上建筑安装企业,实现产值6.27亿元,利润2444万元;完成房屋施工面积108.1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63.51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2002年,全市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8849万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国有单位投资37356万元,增长50.9%,集体单位投资24031万元,增长15.9%;城乡个体投资41262万元,增长22.7%。

新一轮城市建设全面启动。2002年,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建了火车站花园广场,醴泉路、人民路和立三路配套工程胜利竣工,改造了大桥南北路、三刀石路,106国道南段改造升级工程竣工通车,“川气入醴”和陶瓷科技园建设已经启动。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农村集镇建设出现新的生机。全市高中学校加大投入,新建了高标准的科技楼、教学楼、艺术楼、教工宿舍、学生公寓、运动场等。

房地产业出现好的发展势头。2002年末,全市有房地产开发企业4家,全年完成投资总额6252万元,施工房屋面积10.0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8.32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3.0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39万平方米;销售房屋面积1.0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06万平方米。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2年,全市完成货运量2164万吨,比上年增长9.6%。完成客运量3186万人,比上年增长5.4%。完成货物周转量226825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9%;旅客周转量156392万人公里,增长4.6%。城市交通进一步发展,年内城市出租小汽车400辆经营权成功拍买,市内公交线路5条,有公交车108辆,营运客车550辆。

邮电通信业有新突破。2002年,全市共完成业务总量17042万元,比上年增长12.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2.72万户,增长17%,其中乡村电话用户达8.06万户,增长26.3%,普及率分别达到12.8部/百人和9.5部/百人;无线寻呼用户2.81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5880户;移动通讯业继续快速发展。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趋向活跃。200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47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公有经济5.62亿元,增长8.8%;非公有经济21.85亿元,增长13.4%。城乡集贸市场保持活跃,成交额4.9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