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芦淞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之年,是芦淞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芦淞区各界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省、市、区党代会精神,紧扣“创业创新,惠民富民”的主题,坚持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发奋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2006年芦淞区生产总值突破70亿元大关,达70.7亿元,同比增长1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30580元,比上年增加4458元,比全市人均多出14054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0.96亿元、31.68亿元、38.06亿元,分别增长6%、14.8%、13.6%。财政总收入完成2.31亿元,增长23%,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9亿元,增长1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5.03亿元,增长40.7%;芦淞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7.82亿元,增长1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71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5508元,同比增长8.2%。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一是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全年出栏牲猪6.99万头,同比增长7%;家禽出笼57.25万羽,同比增长4.1%;蔬菜产量3.9万吨,同比增长5.95%;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所增长,总产量达7264吨,同比增长2.77%。二是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全年共完成乡村道路建设27.55公里,五里墩乡土地整理和南塘水库建设顺利完工,徐家冲水库初步完成项目包装立项。三是牲猪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古大桥、道田牲猪养殖小区通过市级挂牌,全年出栏牲猪4.2万头。农业总产值达1.57亿元,同比增长8.6%,农业增加值达0.96亿元,同比增长6%,农民人平纯收入达5508元,同比增长8.2%。 三、工业和建筑业 一是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6年芦淞区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太子奶、好棒美分别增长500%和442%。;亏损面减少,亏损企业由13个减少到8个,扭亏率为44.2%;二是工业投资力度逐步加大。2006年芦淞区规模工业企业完成投资额8.8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董家塅高科技工业园重点建设了航空城和芦淞服饰工业园项目,中小航空发动机产业和服饰加工产业初具雏形,园区全年融资1.37亿元,新征土地600余亩,新引进项目5个,25家企业开工建设,并有利特鞋业等17家企业竣工投产;三是建工龙头企业继续扩张,工业设备公司、省建五公司等企业保持20%以上的增幅,工业设备公司产值突破20亿元,五公司正在申报特级建筑资质,芦淞区资质以内建筑业产值占全市近80%,为芦淞北强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四、消费和市场 一是消费热点精彩纷呈。在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政策推动下,商家利用节日大做消费文章,使市场更加繁荣活跃,“黄金周”前后各大小商场门庭若市,其中株洲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实现销售额8.34亿元,同比增长18.3%。全年芦淞区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57.82亿元,同比增15.8%;二是“两改一提”继续深入推进。汇金国际(泰之岛)、淞达、环洲城等市场改造改制成功启动;银谷、淞华等市场顺利向专业化市场转型。芦淞区亿元市场增至22家,其中过10亿元的市场有芦淞、南大门、环洲城、华丽、中国城等5家。市场交易日益繁荣,市场成交额达到132.8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3%。 五、固定资产投资 一是三次产业投资全面提速。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三产业完成投资13.42亿元,同比增长58.6%,成为芦淞区投资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二产业完成投资11.28亿元,同比增长28.8%;二是非公经济投资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稳固。今年非公经济投资完成15.72亿元,同比增长42.9%,增幅比全社会投资高出2.2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额的比重由上年的58.2%提高到62.8%;三是重点工程进展顺利。今年芦淞区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5.6亿元,为年计划的109.5%,其中中鸿时尚新天地、金帝广场、家润多置业广场、建宁购物公园、行政中心等项目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基础设施类和产业发展类等重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既为芦淞区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对外开放、财政和居民收入 全年到位外资3801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6.7亿元,外贸出口不断增长,达到8449万美元。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23053万元,增长23%,其中企业所得税增长强劲,比上年同期增长93.5%。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886万元,增长1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71元,增长12%,其中经营净收入增长33%。农民人均纯收入5508元,同比增长8.2%。 七、科学、教育 创建“科技城区工作”取得成效,连续八年保持“全国科技城区”称号,科技投入逐年增加,全年共发放科技三项经费605万元,同比增长404.17%。 教育整体水平名列全市前茅,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升初中升学率100%。城区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工作全面完成,先后接受并改造4所企业学校和3所下放初中,基础教育硕果累累,“国家级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基地”建设取得实效; 八、社会事业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067人,再就业人员485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4%以内。社会保险工作稳步推进,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分别新增参保人数6944人、838人、503人、3027人;人口与计生工作继续健康发展,计划生育率为99.5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芦淞区“全国优质服务先进区”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民政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城乡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城市低保做到了应保尽保,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启动,农村特困救助对象不断扩大。低保工作进入制度化、规范化运作轨道。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和直选试点工作完成,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程加快,伤科医院合并重组、社区卫生工作完成3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同时,农村医疗条件也不断改善;市场消防整治进一步完善,芦淞市场群的市场消防隐患被被整体销案,芦淞区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71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5508元,同比增长8.2%。科技、文化、统计、物价、法制、妇女儿童、老龄、综合治理、信访、民族宗教等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注:⒈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株洲统计年鉴》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