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芦淞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3 株洲市芦淞区统计局

一、综合

2003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严重的旱涝灾害,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不动摇,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劳务经济和民营经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质量效益同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年目标基本实现。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18亿元,同比增长12.6%。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0.62亿元、4.06亿元、12.5亿元,分别增长2.4%、18.8%、11.3%。实现财政总收入11113万元,一般预算收入6447万元,按同口径分别增长15.69%、15.09%。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9亿元,增长110%。其中国有及其他投资完成1.89亿元,增长122%。

二、商业和个体经济

通过对市场改制、改造,提升市场品位,全年实现市场成交额91亿元,增长12.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74亿元,增长12.4%。市场“两改”取得显著成绩,共投入资金7.25亿元,智超时尚广场、中南食品大市场、现代通信电子城顺利开业,中国城、银谷服饰广场、建宁农贸市场、建宁购物公园等项目进展顺利。加大了文明社区创建工作力度,组织资金1300多万元,创建了南沿、沿江、公园、中基洲和王塔冲等5个市级市级文明社区和4个区级文明社区,进一步整合了社区资源,完善了社区服务功能,顺利通过省级园林城市的验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在推进中不断发展壮大。在做大“工业芦淞”,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新生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89亿元,增长22.66%。增加值3.38亿元,增长17.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24亿元,增长45.4%。一是高科园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共引进项目5个,签约企业10家,其中中国航天动力机械研究所、华盈针织、德润实业分别征地247亩、30亩、20亩。全年成功融资6000多万元,二是民营科技企业来势喜人。太子奶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德光设备制造厂、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26801万元、1186万元,分别增长34.8%、94.4%。新增的湘龙芙蓉皮革制品有限公司已实现工业总产值3800万元。

四、农业

农村经济在调优中特色纷呈。2003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032亿元,增长4.2%。粮食总产3748吨,下降39%;蔬菜总产30965吨,增长4.2%;出栏牲猪5.61万头,增长10%;猪、牛、羊肉产量3872吨,增长10.22%;家禽46.6万羽,增长19.5%。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全区种植面积的比重上升3个百分点达57%。市农科所示范基地、关口无公害蔬菜基地、古大桥牲猪养殖基地等不断向规模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同时努力发展“农家乐”等观光休闲农业,创建了栗塘横冲休闲基地。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完成水利工程300处,搬运土石方15.4万立方米;改造了龙泉、道百公路,总投资近200万元。三是农业重点项目进展顺利重点抓好了枫溪港谭家塅600米堤段整修加固工程。高标准修复整固了白石港大堤。

五、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9亿元,增长111%。其中国有投资3.76亿元,增长99.2%。一批重点工程进展顺利,芦淞市场群改造全面启动,目前已改造和正在改造的近8个市场,共拆除旧摊位3500多个,累计完成投资1.66亿元;完成了贺嘉路、人民南路中段、等城市主次干道的美化亮化。

六、外经外贸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积极参加“温交会”和“深交会”,取得丰硕果实,成功引进万佳洗水厂、泛华国际商城、圣马可商业广场等21个项目,合同利用外资3356.9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2634.7万美元,增长15856%;合同利用内资16.64亿元,实际到位内资3.9亿元,增长160%。全年出口创汇120万美元。

七、财政

财政状况趋向好转。我区组织了财政税收清查,进一步拓宽收入渠道,优化财源结构,加强财源建设,努力开源节流,确保了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完成财政总收入1.11亿元,增长15.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0.65亿元,增长15.1%。财政支出0.95亿元,增长11%。

八、科学技术

科技兴区战略全面实施。科技投入逐年增加,全年共筹措科技扶持资金和周转金72万元,帮助企业成功申报专利40项,其中火炬计划1个,星火计划1个,四个发明专利。

九、教育、文化和卫生等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在改革中不断进步。城区功能不断完善,市容市貌有较大改观,共投资1600多万元,对贺嘉路、人民南路中段等街道进行了整治美化改造,拆除违法建设面积3.1万平方米。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七一路、建设大道、中心广场等重要路段达到国家一级保洁标准。教育整体水平名列全市前茅,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升初中升学率100%,省基础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展开。计划生育荣获“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城镇社会保险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共发放低保金近710万元,165790人次受益,发行了两组中国福利彩票,创福利基金28万元。城乡卫生条件显著改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全面达标。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工业污染源排污达标率稳定在100%。年底全区总人口(公安户籍数)19.3万人。社会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妥善处理各类上访事件1062起,加大了“无毒社区”创建力度,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据抽样调查,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性收入3886元,比上年增加221元。城镇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13238元,比上年增加101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