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宣恩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2 恩施州宣恩县统计局

全县外贸企业出口创汇110万美元,比上年增加57.06万美元,增长109.5%。

六、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全年完成增加值9954万元,比上年增长1.2倍。全社会旅客周转量18804万人公里,增长6.0%;货物周转量9759万吨公里,增长5.5%;邮电业务总量3496万元,增长10.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94万元,电信业务总量2902万元。

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11公里,其中二级公路182公里,三、四级公路313公里。全县路网密度0.53公里/平方公里,每万人拥有公路42.5公里。全县已通汽车的村254个,占91.0%,78%的村通达标公路,53%的村通油路。本地电话年末用户17421户,增加2695户,增长18.3%,其中农村电话用户7574户,增长4.3%,全县己通电话的村达271个,占97.1%。电话普及率5.06部/百人,其中农话普及率2.40部/百人,市话普及率34.80部/百人。新增移动电话用户27345户,年末达到59500户,比上年增长85.0%。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1580户。

七、财政金融保险业

全年全地域财政收入完成10005万元,同比增收553万元,增长5.9%。其中:中央预算收入完成1959万元,增收177万元,增长9.9%;省级预算收入531万元,减少65万元,负增长10.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990万元,减少42万元,负增长0.8%;基金收入完成2519万元,增加477万元,增长23.4%,其中社保基金收入2441万元。在众多刚性增支因素的情况下,县委政府集中财力基本上确保工资发放、确保机关正常运转、确保社会稳定。全县全部财政供养人员9282人。全年地方一般预算支出24446万元,比上年增加4478万元,增长22.4%。在一般预算支出中,农业支出1254万元,增长30.9%;文化体育支出732万元,增长33.3%;教育支出5165万元,增长4.6%;医疗卫生支出925万元,增长32.7%;科技三项费用及科学支出170万元,增长16.4%;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957万元,增长120%,主要是提高集中和分散供养五保户标准;行政管理费和公检法司支出5163万元,增长12.9%;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194万元,增长335.8%,主要是医疗保险全面启动、军人安置落实;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3184万元,增长12.9%;其他部门事业费1250万元,增长29.3%,主要是增加征收部门经费。

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7080万元,比年初增加13459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3588万元,比年初增加8034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8367万元,比年初增加13393万元,其中短期贷款24785万元,比年初增加1643万元。在短期贷款中工业贷款299万元,比年初减少40万元;农业贷款14020万元,比年初增加1282万元;商业贷款5236万元,比年初减少241万元。中长期贷款33585万元,比年初增加11750万元。全年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269283万元,比上年增长47%;累计现金支出282257万元,比上年增长45%;货币净投放12974万元,增长15.3%。

全年保险系统全年保费收入2805万元,比上年增长0.6%;赔款支出821万元,比上年下降7.2%。

八、科技和教育

全县水稻、玉米良种推广面积占其总播面的95%以上,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机械。推广种植优质水稻7.5万亩,高产优质马铃薯3号4.2万亩;推广双低油菜5万亩。引进黄豆新品种2个,花生3个,蔬菜30多个。引进8台联合收割机,收割水稻2280亩,引进推广微型耕整机83台套,耕整水田、旱地9500亩。

科技与企业的结合有新突破。湖北大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安全低盐优质火腿规模化生产技术开发》项目被列为国家2005年星火计划课题;宣恩科兴特色农业公司的《贡水白柚选育及示范》列入恩施州2005年应用与开发计划课题。

全县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918人,其中:高级职称153人,中级职称1680人,初级职称1914人。

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35所。普通中学15所,其中初级中学13所,高级中学2所。普通小学118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特殊学校1所。各类学校在校学生46180人,其中普通学校学生45082人,普通高中3307人,普通初中13496人,普通小学28279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829人,小学专任教师1204人。初中学龄入学率98.1%,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升学率51.9%,高中升学率76.7%。幼儿园5所,在园幼儿4917人,专任教师21人。

九、文化广播卫生和体育

全县文化事业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2005年组织开展了纪念板栗园大捷七十年周年活动,拍摄了电视专题片《红土春潮》,举办了《红旗飘飘》文艺晚会,创作公演了《激战之前》独幕歌剧。同时,积极参加各类调演、竞赛,在全州行业歌曲大赛活动中,我县创作并演唱的《七姊妹山》和《托起山高水长》双双获奖;在张家界全国第九界“中华不老城”文化体育表演赛上,李家河艺术团表演的“滚龙莲香”获金奖。协助出版了反映“为民模范”周国知先进事迹的长篇报告文学《大巴山的呼唤》。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县文工团送戏下乡,演出80多场,观众达4万多人次;县电影公司组织“百场电影下乡村”活动,将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影片送到农村,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了丰盛的文化大餐。

全县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2.0%,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3.2%,有线电视入户率11.8%。

年末卫生机构35个,卫生技术人员623人,卫生机构床位数469张,其中医院459张;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全年农村改水累计受益率达到52%,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39.0%。

认真贯彻《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年组织各种大的体育竞赛40余场,各中小学每年都组织体育运动会。同时,积极参加省州的竞技体育比赛,在州第五届运动会上,县代表队获金牌6块、银牌11块和8块铜牌。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人口34.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70万人,占13.6%;乡村人口29.75万人,占86.4%。全县男性人口17.97万人,女性人口16.48万人,性比例为109.0(以女性人口为100)。全年出生人口3350人,出生率9.8‰;死亡人口1836人,死亡率5.3‰;全年净增人口1514人,自然增长率4.4‰。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49元,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24元,增长3.5%。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市为36.1%,比上年降低0.1个百分点;农村为54.%,降低0.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摩托车13辆、家用汽车7辆、洗衣机117台、电冰箱103台、彩色电视机123台、家用电脑27台、普通电话110部、移动电话200部;农村居民每百户年末拥有洗衣机29台、电冰箱4台、摩托车8辆、普通电话25部、移动电话37部、彩色电视机66台。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5.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44.8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