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赤壁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和谐赤壁为中心,以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进步为目标,开拓进取,与进俱进,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据初步测算,2006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70985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6%,比全省增速快1.5个百分点,比“十五”开局年2001年增长88.6%,年均增长13.5%。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2160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1%,与全省增速持平,比2001年增长18.6%,年均增长3.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6230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1%,比全省增速快0.2个百分点,比2001年增长101.8%,年均增长15.1%,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2595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比全省增幅快3.4个百分点,比2001年增长78.5%,年均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22.8:50.4:26.8调整为17.1:51.0:31.9。 全市物价保持温和上涨。2006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达到103.08%,比上年提高3.08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达到101.37%,比上年提高1.37个百分点,涨幅较大的有菜类上涨了13.38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达到101.35%,比上年提高1.35个百分点,其中涨幅较大的有金银珠宝上涨了23.76个百分点,燃料上涨了13.81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达到101.62%,比上年提高了1.62个百分点,其中涨幅较大的有农用机油了上涨了11.15个百分点,农用种子上涨了5.4个百分点,排灌费上涨了10.71个百分点。 二、农业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深入落实惠农政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2160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1%。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634382亩,比上年增长0.8%,棉花种植面积达到12610亩,比上年增长3.8%,油料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78365亩,比上年增长5.4%,苎麻种植面积达到92370亩,比上年增长12.3%。粮食总产达到221167吨,比上年增长2.3%,棉花总产达到1098吨,比上年增长12.7%,油料总产达到23710吨,比上年增长9.4%,苎麻总产达到12377吨,比上年增长29.3%,水果总产达到9131吨,比上年增长1.4%。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2006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390697亩,其中:棉花、油料、茶叶、苎麻、水果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到756315亩,占54.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在种植业总产值中,经济作物所占比重达到69.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林业生产稳步推进。2006年全市造林面积达到47998亩,比上年增长14.3%,木材采伐量达到36599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7.1%,楠竹采伐量达到472万根,比上年下降5.8%,全年实现林业总产值11694万元。 畜牧业水产稳定增长。2006年,全市出栏牲猪190098头,比上年下降0.59%,家禽出笼1719210只,与上年持平,禽肉产量达到14217吨,比上年增长2.2%,水产品产量达到36655吨,比上年增长5.9%,畜牧水产实现总产值6139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8%。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正式起步。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93340亩,比上年增长0.8%,旱涝保收面积达到227022亩,比上年增长0.2%,机电排灌面积达到152107亩,比上年增长1.7%。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抓好农村道路“村村通”和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2006年全市完成通村公路305公里,按照总体设计、合理布局、因地实施的要求,着力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全市21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共投入资金5000万元,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形成初步雏形,为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铺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工业建筑业 2006年,我市继续大力实施“大办工业、办大工业”战略,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7家,比上年净增19家,规模工业企业完成现价总产值58.3亿元,其中:重工业完成35.0亿元,占60.0%,轻工业完成23.3亿元,占40.0%。完成增加值19.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7.8%,与2001年相比,增长121.5%,年均增长26.3%。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6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562004万元,同比增长29.0%,与2001年相比,增长152.0%,年均增长20.3%。实现利润35199万元,同比增长21.7%,比2001年增长12.83倍,年均增长69.1%。完成税收20990万元,同比增长35.3%,比2000年增长197.6%,年均增长24.4%。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218.3%,同比提高34.8个百分点,比2001年提高了121.0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改制不断推进,国有所占份额逐年减少。2006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83219万元,其中:国有企业完成总产值20248万元,占3.5%,比上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比2001年下降了38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科技含量继续提高。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784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1.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0%,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2006年,全市建筑企业(含资质以下)完成增加值2310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3%。全市资质以上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168533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9.4%,完成商品房销售额15552万元,同比增长44.5%。 四、招商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我市继续大力实施“全民招商、全民创业”战略,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落脚点,有效地推动了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继华新水泥项目成功引进后,全市全年共引进各类项目281个,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72639万元,同比增长18.5%。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1316万元,同比增长16.0%,比2001年增长164.4%,年均增长21.5%。按不同经济成分完成投资划分,国有经济完成100106万元,同比增长9.7%,集体经济完成3577万元,同比下降69.0%,其它经济成分及城乡私人完成投资187633万元,同比增长26.5%,三种经济成分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4.4:1.2:64.4。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国内贸易异常活跃,市场销售保持旺盛。2006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2781万元,同比增长16.9%,比2001年增长103.7,年均增长15.3%。分城乡看,城市完成消费品零售总额166008万元,同比增长16.8%,农村完成消费零售总额46773万元,同比增长17.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零售总额175505万元,同比增长17.4%,住宿餐饮业完成28392万元,同比增长18.1%,其它行业完成8884万元,同比增长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