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通城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2 咸宁市通城县统计局

通城县统计局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紧紧围绕“一主三化”,着眼全局,突出重点,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以“回归工程”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不断促进“三个文明”建设,着力构建和谐通城,国民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不断增强,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初步测算,全年完成生产总值26853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1%,增幅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增幅0.5个百分点,再创近几年来增幅新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2254万元,增长4.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06943万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09340万元,增长13.5%。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1.6:36.4:42.0调整为19.5:39.8:40.7,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上年的78.4%提高到80.5%。

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工业方面,初步形成了涂附磨具、制药、云母绝缘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四大特色产业,工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发展的上升期。据初步测算,全部工业增加值97457万元,按可比价格同比增长18.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5%,比上年提高6.9个百分点,拉动全县经济增长7.1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药材、生猪、粮食、茶叶等四大主导产业,发展龙头企业18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8家。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全面完成,宝塔、牌合两个县定试点村和11个乡镇试点村顺利启动。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全县全年城镇投资11800万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4000万元,全年开工建设项目10个,城市化率达36%,城市绿化率达31.7%,城区面积达11平方公里。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功能得到加强。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块头小,大项目和大企业少;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民增收难度仍然较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可用财力不足;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仍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等。

二、农  业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工作,农村经济形势继续向好,特色农业逐步显现,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01898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4523万元,林业产值3805万元,牧业产值37807万元,渔业产值1952万元。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0.2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88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面积30.8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57千公顷;油料作物面积4.6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3千公顷。

主要农产品产量实现了全面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156691吨,增产3902吨,增长2.6%;油料作物总产量4764吨,增产228吨,增长5.0%;蔬菜产量112917吨,增产4236吨,增长3.9%;茶叶产量907吨,增产46吨,增长5.3%;园林水果总产量2890吨,增产572吨,增长24.7%。

全年植树造林面积3.09千公顷,其中:用材林面积1.65千公顷,经济林1.16千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17千公顷,成林抚育面积0.97千公顷。全年木材采伐量7244立方米,竹材采伐量49万根,全县森林覆盖率57.5%。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肥猪出栏37.96万头,比上年略减。家禽出笼63.82万只,比上年增加2.18万只,增长3.54%。

水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3000吨,比上年净增200吨,增长7.1%,其中:鲜鱼总产量达2924吨。淡水养殖面积3.5万亩,比上年增加1000亩。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5.27万千瓦,同比增长5.5%。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在农村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当年实际机耕面积达20.10千公顷。农村全年用电量2692万千瓦小时,同比增长7.8%;化肥施用量(折纯)1.35万吨,同比增长6.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1.43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县上下始终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着力提高企业、产业和开发区核心竞争力,坚持工业发展与资源节约并举,坚持结构调整与扶优壮强并举,坚持增长速度与增长方式并举,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全县工业完成增加值97457万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6.3%,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5390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8.7%。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140032万元,同比增长30.66%,其中:内资企业完成136141万元,同比增长31.0%;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360万元,同比减少26.4%;外商投资企业2531万元,同比增长78.6%。轻重工业生产发展齐头并进。轻工业完成总产值27719万元,同比增长30.2%;重工业完成总产值112313万元,同比增长30.8%。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了稳定增长。砂带117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66万平方米;中成药301吨,比上年增加37吨;水泥202237吨,比上年增加50399吨;人造纸33603立方米,比上年增加9972立方米;原纸12457吨,比上年增加120吨;云母纸7552吨,比上年增加120吨;电线电缆37748千米,比上年增加11514千米;自来水供应量344万吨,比上年减少30万吨;七里山矿泉水17927吨,比上年增加2954吨。

工业产销衔接水平稳定。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135589万元,比上年增长31.7%。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6.83%。

工业经济效益保持了大幅度的增长。规模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10602万元,同比增长30.3%,实现利税总额13443万元,同比增长40.5%,其中实现利润总额7759万元,同比增长36.6%,规模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为156.44%,比上年提高了14.2个百分点,七项指标为:总资产贡献率12.87%,比上年提高1.42%;资本保值增值率123.25%,比上年提高了14.32%;资产负债率43.21%,比上年下降了1.57%,流动资产周转率2.13次,比上年提高了0.17次;成本费用利润率7.65%,比上年提高0.31%;全员劳动生产率67550元∕人,比上年提高19872元∕人,工业产销率96.83%,比上年下降0.92%。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948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8%。全县资质等级三级及以上企业5个,完成总产值26754万元,同比增长9.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89055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67700万平方米。招投标制度更加趋于规范,建筑市场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