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通城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3-12 咸宁市通城县统计局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蓬蓬发展。全县共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各1个。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其中民间8个。全年共组织文艺活动5次,艺术表演团演出达300场,公共图书馆藏书58000册。全县共有新华书店17个(含县直、乡镇私营书店),文化站11个。

体育事业取得了新成绩。全县拥有体育馆1个。门球场15个,乒乓球场16个,篮球场8个。全年共组织体育活动单项比赛12次,参赛人数达到3500人次。体育活动中乒乓球、象棋比赛分别获市级银奖。全民健身形式多样化,逐步形成了以广场和社区场所为主体的活动形式,全县拥有健身舞、健身操点各12个。

广播电视覆盖面进一步拓宽。全县广播覆盖率93%,电视覆盖率95%。

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全县卫生机构数17个,其中医院2个,卫生院11个,卫生机构床位数556张,其中:医院352张,卫生院161张。全县共有卫生工作人员138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77人。在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586人,注册护士324人,卫生防疫人员156人,公共卫生防控网络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断完善,结核病、艾滋病得到有效防治。

十、人口与就业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了低水平。年末总人口470289人,其中:男244975人,女225314人。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382122人。年内出生人口4445人,人口出生率9.84‰。年内死亡人口1861人,人口死亡率4.12‰。人口自然增长率5.54%。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全县年末从业人员20.03万人,比上年增加了3400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8.07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4.47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7.49万人,全年发放《再就业优惠证》260本,累计发放《再就业优惠证》9194本,当年新增就业岗位4913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955人,比上年减少81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质量有较大提高。全县职工人均货币工资9374元,比上年增加719元,增长8.3%,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846元,比上年增加686元,增长6.8%,离岗职工平均工资3048元,比上年增加48元,增1.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45元,比上年增加295元,增长10.0%,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44.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2945元,比上年增长34.2%。农村居民思格尔系数由上年的53.1%,下降到44.1%,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城乡剪刀差逐渐缩小。

社会保障面进一步拓宽。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6319人,其中: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630人,机关事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689人。全县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达11321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达19727人,比上年增加1200人。基本养老保险当年支付4706人,发放保险金额3098万元,其中:企业养老保险支付4006人,发放保险金额2238万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支付700人,发放保险金额860万元。领取失业保险的人数为794人,当年支付156万元。医疗保险当年支付1053万元。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镇有3648户,9487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户数和人数分别比上年增加了783户和611人。当年发放最低保障金56.07万元,农村特困户救助3294户,10282人,年发救助金128万元。农村社会孤儿救助156人。城乡贫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对象256人次,累计解决资金45万元,城乡社会福利机构收养床位数728个,收养人数658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达15862人。农村合作医疗取得了新成绩。当年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2998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