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通城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2 咸宁市通城县统计局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县委县政府抓住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大力推进“十一五”投资项目建设,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优化投资结构,加大优势特色产业的技改投资力度,加快基础设施的投入,实行各级领导包抓项目责任制,积极筹措建设资金,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显现。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163万元,同比增长29.0%,其中,城镇投资(含房地产)85957万元,同比增长50.9%,农村投资34206万元,同比增长27.6%。工业投资特别是工业更新改造投资增速加快,全年各种经济类型的工业完成投资39737万元,同比增长8.8%。民营经济投资增势强劲,全年民营经济投资65332万元,占总投资的54.4%,同比增长11.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快于第一、二产业。随着改、扩建工程的增加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第一产业投资完成22734万元,同比增长11.0%,第二产业投资完成40187万元,同比增长10.1%,第三产业投资57242万元,同比增长58.2%,第三产业投资增幅明显快于第一、第二产业。全年项目总数128个,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49个,本年新开工项目100个,比去年同期减少34.6%。

招商引资工作势头良好。全县共引进招商项目136个,合同资金7.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5亿元,增长45.8%,新开工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7个,引资总额3.88亿元,已到位1.45亿元。“回归工程”的影响力再次扩大,各级新闻媒体特别是中央、省、市级新闻媒体对“全国时代先锋”郑四来同志的联合采访,极大地提高了通城县的知名度。

五、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在国家扩大消费的政策引导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下,消费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渐逐凸现,消费品市场在去年较快增长的平台上,继续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全年全社会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30206万元,同比增长11.9%。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划分,县城地区零售额66325万元,增长12.4%,农村地区零售额63881万元,增长11.4%;按行业划分,批发零售贸易业116714万元,增长11.5%,餐饮业7836万元,增长18.5%;其他行业5656万元,增长11.7%。限额以下及个体户的零售额110344万元,增长10.0%。

外贸出口扭转了上年下降的局面,保持了快速增长。全年外贸出口100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8%。

市场物价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71%,增长2.71%,增幅比上年回落0.49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1.53%,增长1.53%,增幅比上年回落0.87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05.06%,增长5.06%,增幅比上年回落1.34个百分点。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看,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增幅最大,达119.25%,比上年增长19.25%;交通和通信类次之,达103.1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服务价格则比上年有所下降,指数为98.99%,比上年下降1.01个百分点。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中,分类别看,粮食上涨0.51%,油脂下降1.87%,肉禽下降3.91%,鲜菜上涨6.38%;燃料上涨12.53%。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全年交通、仓储及邮政业完成增加值608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6%。全年货运量118万吨,增长9.3%,货运周转量6862万吨公里,增长22.0%。全年客运量228万人,增长3.6%。旅客周转量8153万人公里,增长12.3%,全县公路总里程(含村级公路)1976公里,其中等级公路590公里,比上年增长28.5%。县城拥有出租车87辆,公交车19辆。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818万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3022万元,邮政业务总量1138万元,移动业务总量3285万元,联通业务总量1373万元。移动业务总量首次超过电信业务总量。全县本地电话用户71736部,比上年增长20.0%,其中:固定电话45508部,小灵通13446部,村村通12782部。全县电信宽带网用5478户,比上年增长43.0%。全县拥有移动电话87798部,比上年增长42.9%。全年报刊发行量348万份,函件45.4万件,包件5.6万件,特快4.8万件,邮政储蓄存款年末余额36998万元,比上年增长27.4%。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依法强化税收征管,不断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财政资金运行规范,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4382万元,同比增长22.5%,其中:国税完成5300万元,同比增长44.0%,地税完成4255万元,同比增长17.4%,财政完成4827万元,同比增长8.5%。在财政收入中,工商税收完成9304万元,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4.7%,比上年增长30.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353万元,比上年增长14.7%。地方一般预算支出34215万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教育支出5757万元,比上年增长9.3%,医疗卫生支出1171万元,比上年增长43.3%,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1806万元,比上年增长82.6%,社会保障补助支出826万元,比上年增长4.6%。

金融运行平稳。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246280万元,比年初增加42402万元,增长20.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91892万元,比年初增加33803万元,增长21.4%,人平居民储蓄存款4118元,比上年增长20.3%。各项贷款余额59569万元,比上年下降12.6%。剔除剥离贷款实际增长16.8%,其中农业贷款14440万元,比年初增加1540万元,增长11.9%。

保险事业加快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796万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财产保费收入822万元,比上年减少3.6%;寿险保费收入2974万元,比上年增长8.9%,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支出3497万元,比上年增长80.4%。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县拥有学校总数106所,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所,普通中学25所,职业高中1所,小学79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人数41910人,招生13234人,毕业14448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2975人,招生1291人,毕业306人;普通小学在校学生人数26921人,招生4320人,毕业9499人。义务教育不断巩固,调整了校点布局,核定了教师编制,推行了义务教育“一费制”。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教育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共投入农村中小学危改资金1300万元,改造学校D级危房38500平方米。2006年,学龄儿童入学率99.7%,初中毕业生升学率75%,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7.5%,本科上线率42.5%,录取率63.6%。

科技事业稳步推进。全年争取科技项目16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目15个。专利申请14件,获省科技进行奖1项,推广适应技术20项。全年共签订各种科技服务合同10份,技术市场交易合同成交额9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