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赤壁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2 咸宁市赤壁市统计局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全年公路通车里程1270.6公里,增长1.3%。全年货物周转量82854万吨公里,增长10.5%,其中公路运输30939万吨公里,增长9.5%。旅客周转量154952万人公里,增长11.3%,其中公路运输154915万人公里,增长11.3%。

邮电通信业。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803万元,下降12.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609万元,下降15.6%;电信业务总量10194万元,增长23.0%。固定电话用户数64924万户,减少10.0%;无线接入用户20267户,增长10.5%。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7部/百人。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异常活跃。200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3088元,比上年增长13%。从城乡消费市场看,城市消费增长快于农村: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20097万元,增长18.9%;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8063万元,增长17.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124801万元,增长19.0%;餐饮业20306万元,增长20.0%;其它行业7981万元,增长9.1%。

对外贸易形势喜人。2004年,全市外贸出口总值为26551万元,同比增长9%,实际利用外资5068万美元,同比增长58%。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年招商引资总额达到146200万元,同比增长82.8%。

七、旅游经济

旅游业稳步发展。按照创建华中旅游名城和“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思路,加强景区、景点硬件建设,整治旅游环境,成功主办了中部地区旅游协作年会,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 8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5.5  %;门票收入达到 820万元,同比增长42.9%,实现旅游总收入2.33亿元,增长18.3%。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04年,全市财政收入完成31000万元,增长20.4%。其中国税9676万元,增长33.8%地税8211万元,增长15.7%,国地两税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57.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194万元,增长15%。全年预算内财政支出32821万元,增长22.3%,其中:农业、林业、水利、气象支出4450万元,增长29.2%;文体、文教科卫支出9193万元,增长9.5%,广播事业支出1457万元,增长14.5%;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1526万元,增长4.0%;社会保障补助支出3838万元,增长1.98倍。

金融存贷款稳步上升。截至12月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308022万元,比年初增长16.6%,其中储蓄存款241110万元,比年初增长19.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273516万元,比年初增长25.6%。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6400万元,增长12.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53万元,增长0.3%;人寿险保费收入5447万元,增长14.8%。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以业务工作为重点,从科技项目申报、科技信息传递、科技培训入手,积极服务经济建设。全年共申报省级科技项目9个,其中《基于PSS的微机励磁装置》、《绿色食品莲籽加工新技术推广示范》、《防伪机制胶囊》、《钠米碳酸钙》4项已获准立项;科技信息传递和示范培训工作开展顺利,全年共筛选传递科技信息400余条,组织编写《信息与参考》6期,印发1000余份,组织水稻优质高效技术、苎麻播插技术4000人次。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各类学校181所,在校学生9763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普通教育进一步发展,教育质量继续提高。全市普通中学(不含职业中学)33所,在校学生45694人,增长7.7%。2004年,全市参加高考的考生中,上一类大学的学生人数在咸宁各县(市区)中居第一位。

民办教育方兴未艾。2004年,全市各类民办学校26所,资产总值达到6000万元,民办中小学在校学生11496人,占全市学生总数的12.6%,大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十、文化、广播、体育和卫生

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三个文明”建设成绩斐然。2004年,以广场文化为中心,举办广场文艺演出18场,综合性运动会2次,参与人员3000多人。同时以节、赛文化为重点,有声有色地开展文化体育活动,2004年全市“蓝田杯”体育运动会,参赛队伍38个,人员1500多人。在竞技体育方面,在咸宁市少年儿童乒乓球比赛中,赤壁市获总分第一名,在全省太极拳比赛中,获得四金四银十铜的佳绩。

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群众自发性的太极剑、太极拳、扇舞、绸舞、晨炼活动如火如荼,参与人次15万。

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发展。2004年,全市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有线电视用户达到6.02万户。

卫生医疗保健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25家,人数2866人,卫生机构床位数1191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1.8张,卫生技术人员1850人,执业医师642人,注册护师、护士1208人。市医疗中心的建设即将建成并投入使用。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2004年,全市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到6000万元,工业废水达标量678万吨,工业二氧化硫除去量1200吨,工业无烟尘排放量2236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61%,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达到97%,全市环境和空气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保持低水平。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9.9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5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31‰,提高0.39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人民生活不断改善。2004年,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收入8920元,增长11.6%。在国家扶农政策、农产品价格上涨及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全年农民人平纯收入达3269元,比2003年增加465元,增长16.6%,增速比上年加快11.6个百分点。在农村居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人平891元,增加95元,家庭经营收入2896元,增加420元。

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全年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达到21914人,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106741人,其中:企业养老保险25997人,机关事业保险11675人,医疗保险33208人。发放保险金8557万元,企业养老拨付3936万元,机关养老拨付2606万元,医疗保险拨付2015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156张,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88处。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2.58万人,发放保障金额1480万元。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