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市宜城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 交通邮电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18亿元,比上年增长9.5% 。 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18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 33.4公里,一级公路21.3公里,二级公路188.5公里,三级公路229.8公里。年末实有出租汽车134辆。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44294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0%;完成旅客周转量29547万人公里,增长9.9%。 邮电通信能力不断提高。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230万元,比上年增长15.7%。 年末全市拥有固定电话用户52795户,新增1200户;拥有移动电话用户14.44万户,新增3.07万户。电话普及率为34.9 部/百人,增长19.1 %。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6310户,新增2940户。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中趋增。2006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36297万元,同比增长18.6%。其中各项税收16046万元,增长17.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956万元,增长5.1%。其中,国税收入1301万元,地税收入6142万元,财政751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3%、9.7%和0.1%。财政支出47359万元,同比增长13.6%。 金融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6.1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56亿元,增长16.8%。各项贷款余额18.7亿元,增长21.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6.96亿元,增长15.5%;中长期贷款余额1.34 亿元,增长2.3倍。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4411万元,增长26.5%。 全年全市保险公司保费收入4163万元,比上年下降9.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16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3447万元。全年赔款及给付2905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737万元,人身险赔款支出2168万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年末全市拥有小学130所,在校学生28675人,专任教师2323人;初中23所,在校学生23806人,专任教师 1436人;普通高级中学3所,在校学生10733人,专任教师520人;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1423人,专任教师35人;幼儿园138所,入园儿童538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3.4%,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高考再传捷报,全市高考上省线人数3487人,比上年增加136人,上省线率85.7%。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394人,比上年增加121人。其中高级362人,中级3508人,初级3524人。全年安排科技攻关项目31项;全市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1232万元,比上年增长44.9%;批准专利81件,比上年增加36件;主要农产品良种推广率达95%。全年R&D经费支出720 万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480万元,比上年增长10.9 %。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6年末,全市拥有群艺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各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10.4万册。艺术表演人员43人,艺术表演观众达12万人次。广播站8个,全年播出稿件3400件,广播人口覆盖率99.5%,电视台1个,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55%。有线电视入户率5.7%。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7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5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防治中心1个,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站(所)1个。卫生机构床位983张,比上年增加207张,卫生技术人员1369人,增加107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12人,增加34人,注册护士405人,增加20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全市运动员在各种体育比赛中,共获得金牌21枚、银牌14枚、铜牌12枚。分别比上年增加15枚、1枚和5枚。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到年底,全市共有各类体育场地 268 个。2006年,我市成功举办了国际铁人三项赛和承办了省运会划船比赛。 十、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13.21平方公里,园林绿地面积465.7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193.4公顷,绿化覆盖率达 30.4%。全年生活垃圾处理量6.5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2.3%。供水综合生产能力14.5万吨/日,全年供水总量达29468 万吨。全市水资源总量为7.03 亿立方米。年末,全市拥有大中小型水库73座,其中大型1座,中型10座,小型62座,总库容45582万立方米。到年底,全市共有4476户居民用上天燃气,供气总量达到400万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38万立方米,工业用270万立方米,商业及其它用92万立方米。 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年末环保系统共有职工78 人,其中环境监测人员25人。2006年,全市关停了三家污染大户,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到3500万元,同比增长59.1%。全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754万吨,达标率89.3%,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784万元,“三废”综合利用产品利润200万元。地区地表水达标率72%,城镇大气环境质量达标率85.5%。万元GDP综合能耗2.42吨,同比下降4.35%。 十一、人口、就业、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56.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86万人,乡村人口33.5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770人,出生率8.45 ‰;死亡人口3278人,死亡率5.81‰; 自然增长率为2.64‰。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70元,比上年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05元,增长3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15元,增长 28.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030 元,增长8.4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9%(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2%,分别比上年下降3.1个和3.9个百分点。全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35平方米,增长0.8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1.59 平方米,增长 4.3%。 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明显好转。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0802人,比上年增加3101人。其中,企业单位职工34900人,比上年增加2011人,机关事业单位15902人,增加1090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5038人,增加1929人,其中参保职工20298人,参保退休人员4740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9328人,比上年增加1039人。全市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费达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全市企业、事业单位参保人员医疗费731万元,比上年增长26.5%。 城乡救助体系日益完善,全年全市共发放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133.7万元,其中城镇931.8万元,农村 201.9万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1955人,其中农村10514人,城镇11441人。救济农村特困户685户,供养农村五保老人2577人,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35所,床位2440张,共收养2410人。建立起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44处 。全年优抚对象人数3324人,优抚和社会救济支出2736.7万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55.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