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市宜城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打造绿色楚都、建设和谐宜城”的奋斗目标,全面实施“农业突出工业化、工业突出农字化、三产突出人文化”的发展战略,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全市经济呈现速度快、效益好、运行稳的良好态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42.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47亿元,增长5 %;第二产业增加值14.92亿元,增长19.6%;在第二产业中,工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实现增加值13.13亿元,增长19.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3.4%。第三产业增加值12.89亿元,增长8.6%。全市人均生产总值7490元,比上年增加829元,增长12.4%。三次产业比重为34.2:35.3:30.5,一产业下降1.8个百分点,二产业上升1.8个百分点,三产业与上年持平,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物价水平总体保持稳定。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4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7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66%。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3.76万人,比上年增加 0.17 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4.88万人,增加0.37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00人,城镇安置失业人员再就业3472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 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民营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4.81亿元,比上年增长36.1%,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89.2%;实缴税金1.34亿元,增长18.5%,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为36.8%,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 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6445 万元,比上年增长89.8 %,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28.1 %和10.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仍不够稳固,农民增收渠道有待拓宽;工业腿短的状况依然存在,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城乡就业压力增大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26.47亿元,比上年增长4%。全市粮食种植面积88.68万亩,比上年增加5.57万亩,其中,小麦面积33.59万亩,增加3.59万亩;水稻面积44.89万亩,增加0.59万亩;棉花面积9.41万亩,增加1.11万亩;油料面积39.41万亩,减少0.64万亩;蔬菜面积22.34 万亩,增加4.5万亩。 主要农产品产量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48.33万吨,比上年增加2.04万吨,增长4.4%;棉花总产量7233吨,比上年增加990吨,增长15.9 %;油料总产量82523吨,比上年增加243吨,增长0.3 %。 全年生猪出栏49.5万头,同比增长2.9 %;牛出栏5.01万头,同比增长9.0 %;羊出栏4.68万只,同比增长6.7%;家禽出笼704.94万只,同比增长1.9%;禽蛋产量1.61万吨,同比增长3.7 %;水产品产量2.49万吨,同比增长4.9 %。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全市农业有效灌溉面积41.52万亩, 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50.94万千瓦, 农用拖拉机6.73万台, 农用运输车2926辆,农用化肥使用量(折纯)4.77万吨, 农村用电量5428万千瓦小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03亿元,增长30.3%。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0.01亿元,比上年增长29.4 %,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产值7.83亿元,增长25.5 %,股份制企业产值19.1亿元,增长29.9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值2.18亿元,增长35 %,其它经济类型企业产值0.9 亿元,增长42.9 %。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产值17.37亿元,增长28.4%,重工业产值12.64亿元,增长30.9%。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全年生产啤酒157915千升,增长12.7%;棉纱15296吨,增长13.2%;棉布1751万米,增长11.2%;硫酸4.38万吨,增长33.2%;粘胶纤维9273吨,下降2.4%;水泥30.31万吨,增长11%;碳铵2.09万吨,增长8.6%。 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7.54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实现利税总额1.64亿元,增长89.8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0.3%,比上年提高13.1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企业积极运用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主导产业得到强化,对工业生产的支撑作用日益强劲。化工、纺织、建材、食品、汽车零部件等五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26.57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8.5%。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年全社会实现建筑业总产值68029万元,比上年增长41.4%。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923 万元;实现税金总额149万元。上等级建筑施工企业房屋施工面积53.01万平方米,累计房屋竣工面积35.3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2006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4亿元,比上年增长38.3%。其中,城镇50万元以上投资8.95 亿元,增长39.6 %,房地产开发投资0.99亿元,增长148.1%,农村私人投资1.21亿元,增长6% 。在城镇50万元以上投资中,民营经济投资5.27亿元,比上年增长49.8%。 招商引资再结硕果,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一年来,全市共引进各类投资项目184 个,实际到位10.3 亿元。冠翔佳铝、天佐饲料、巨星化工等项目陆续投产。投资过亿元的安能热电、古越楼台黄酒、仁和矿业、跳龙门小区等一批重大项目已正式签约,即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年完成了燕京大道、振兴大道、随南大道、中华大道刷黑工程,改造了市区主干道防护栏5.5公里。 五、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3.37亿元,增长16%;市以下消费品零售额9.08亿元,增长15.1%。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5.69亿元,增长13.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65亿元,增长21.7%;其他行业零售额5.11亿元,增长19.7%。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2006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2658万美元,同比增长46.0%。其中,按出口类别看,粮油食品类832万美元 ,纺织品类1710万美元,服装类65万美元,化工产品类22万美元 ,光电产品类26万美元。按单位看,雅新家纺1280万美元、富亿织造245万美元、新丰粮油116万美元、襄樊大山716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6%、101%、53%和下降5%。利用外资502万美元,同比下降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