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市阳新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2 黄石市阳新县统计局

招商引资势头强劲,全县共引进各类项目142个(其中建成投产项目75个、在建项目50个、签约项目17个),项目计划总投资49.21亿元,已完成投资14.26亿元,同比增长12.4%。

按项目类型分:工业项目90个,农业项目25个,旅游、商贸、教育、基础设施项目27个。按项目结构分:资源型项目40个,技术型项目52个。外贸出口再攀新高,全年累计完成出口38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倍。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县年末公路里程2303公里,其中106国道阳新段58.8公里,界浮、沿横、阳枫、兴富、河金等5条省道共221.2公里,县道15条共193.9公里。全县拥有营运机动车2738辆,完成公路客运辆597万人次,周转量30108万人公里;货运量700万吨,32900万吨公里;完成港口起运量780万吨,周转量52.5亿吨公里,客运量16万人次,增长4.0%。客运周转量127万人吨公里。

邮电通信业完成邮电业务收入6495万元,比上年增长9.25%。其中电信业务收人4650万元,比上年增长8.64%;邮政业务收入1846万元,比上年增长10.87%。年末邮政局所22处,信筒信箱132处,邮路总长度3519公里。全县固定电话用户8.5万户,其中农村电话用户9800户。移动电话用户15.7万户,比上年增长33.9%。

旅游业发展喜人,全年共接待旅游者2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00万元。仙岛湖景区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建成移动、联通通讯基站,建成民福山庄、九龙山庄、财政宾馆等6家准星级宾馆,可接纳游客500余人,旅游服务功能逐步增强。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80亿元,同比增长26.7%,在地方财政收人中,一般预算收入1.81亿元,增长31.8%。其中,增值税3392万元;营业税2646万元;企业所得税365万元;个人所得税404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合计7.03亿元,同比增长29.8%。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70亿元,增长24.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6.14亿元,增长19.2%;企业存款4.86亿元,增长24.7%。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8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7.25亿元,中长期贷款2.44亿元。在短期贷款中,农业贷款3.57亿元;工业贷款0.18亿元;商业贷款2.70亿元。

全县保险累计保费收入5503万元。其中,趸缴保费收入1134万元,续期保费收入1659万元,新单期保费收入814万元,短险保费收入601万元。累计赔付支出1071万元,赔付率为19.5%。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全县小学入学率为100.0%,辍学率为0;初中在校生近6万人,入学达到98%以上,辍学率低于2%,创历史新高。在校高中生1.78万人,较去年增加6000余人。民办学校在2005年的基础上新增5所,增加学生3000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行为不断规范。海博外国语学校、长乐幼儿园被评为省级民办先进学校(园)。阳新电大的各类成人招生新增生源稳定在400—500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项目稳步实施,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我县文科三本以上1807人,理科三本以上3141人,上北大清华线考生3人。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2006年申报的国家、省和市科技项目20项,被立项的有12项(涉及到新品种选育、产品深加工、新产品新设备的试制)。共落实资金66万元,其中:国家级星火计划一项,省攻关1项,市级项目11项。实施“华苎五号中试与示范”项目,已建成1000亩“华苎5号”优质高效种植示范基地。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生活日益丰富。2006年举办了首届社区文化艺术节,参加艺术节的社区11个,参演节目30个,观众4000人次。充分展示了社区文化风采。经过精排细练的节目《打喜》在全省楚天群星奖展演上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

年末全县卫生机构3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6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机构人员数3456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903人。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1095人,注册护士734人。全县卫生机构床位数1433张。享受合作医疗人口58.5万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举办大型体育活动12次,1682人次参加,并8次参与省市举办的各项大型比赛,获得了3个第一、2个第二、其他将牌8枚的好成绩。举办了“财政杯”围棋赛、“国土杯”职工乒乓球赛、“电信杯”中国象棋赛等赛事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节日文化体育生活。年内电脑体育彩票销售额9000多万元,文化产业呈现出协调发展的局面。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县环保工作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群众健康、保障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在控制新污染源、解决企业污染、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全县共审批了67个建设项目,其中生产性项目25个,非生产性项目42个,共投资4.3亿元,其中环保投资902万元。对6家企业进行了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环境监测工作扎实有效,完成各类监测数据37651个,完成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24家(次)。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人口97.5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7.79万人,占18.2%;乡村人口79.78万人,占81.8%。全县男性人口51.69万人,女性人口45.88万人,性比例为112.7(以女性人口为100)。全年出生人口7394人,出生率7.62‰;死亡人口2794人,死亡率2.88‰;全年净增人口4600人,自然增长率4.74‰。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00元,增长3.8%,人均消费支出5774元,同比增长10.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83元,增长13.5%。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市为34.0%,比上年降低0.1个百分点;农村为54.0%,降低0.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每百户年末拥有洗衣机14台、电冰箱18台、摩托车25辆、固定电话68部、彩色电视机87台。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6.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31.6平方米。

全县社会保险扩面新增19770人,其中养老保险新增5446人,失业保险新增2728人,医疗保险新增8821人,工伤保险新增1789人,生育保险新增1086人,接续养老保险关系2836人。共发放社保资金12083万元,同比增长32%,其中:对全县14822名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金9813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19万元;支付医疗保险待遇1192万元;支付工伤保险待遇33万元;支付生育保险待遇10万元;发放再就业基金1016万元,确保了全县下岗、失业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维护了全县的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