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市阳新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县经济运行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人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 2006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68.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61亿元,同比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30.5亿元,同比增长19.8%;第三产业增加值20.97亿元,同比增长11.0%;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3.8:42.6:33.6调整为22.4:46.2:31.4,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3.6个百分点。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其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2%,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略有上扬。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1,比上年上涨0.2%。在构成居民消费的八大类商品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7%;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0.8%;衣着类价格上涨0.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1.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与上年持平;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7.4%;交通和通讯价格上涨1.6%;居住类价格上涨1.3%。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4.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13.4。 年末全县从业人员48.2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6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6.42万人。按产业分,第一产业14.62万人,第二产业6.64万人,第三产业26.96万人。据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全县新增就业岗位5620个,其中开发公益性岗位624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1260万人,其中劳动部门组织转移就业1360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0388元,职工年平均工资指数为114.93。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农业基础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提高,农民增收难度有所加大,工业经济规模小,产品竞争力不强,科技含量和深加工有待提高,经济发展面临着资金、煤、电、燃料、原材料等瓶颈制约问题十分突出;多数小型企业赢利能力较弱,一些重点投资项目进度偏慢。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稳步发展,经济总量平稳增长。按现价计算,阳新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54225万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农业增加值79935万元,同比下降1.2%;林业增加值10268万元,同比增长0.8%;畜牧业增加值23514万元,同比增长0.2%;渔业增加值37756万元,同比增长23.9%;农业服务业增加值2752万元,同比下降1.2%。 主要农作物总产量继续保持增长。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82.27万亩,比去年增长2.48%,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06.23万亩,同比增长3.28%。由于耕地利用率的提高,全年农作物总产量实现平稳增长:粮食总产量32.69万吨,同比增长1.4%;棉花总产量0.23万吨,同比增长1.0%;油料总产量3.32万吨,同比增长0.4%;麻类产量0.73万吨,同比增长18.2%;蔬菜产量21.95万吨,同比下降3.6%;水果产量2.02万吨,同比增长87.1%。 畜牧业生产受价格下跌影响,增长幅度趋缓。2006年阳新县生猪出栏37.22万头,同比增长2.5%;大牲畜出栏0.61万头,同比增长22.24%;山羊出栏4.65万只,同比增长3.36%;家禽出笼190.1万只,同比增长5.61%;畜禽肉产量达3.35万吨,同比增长3.34%;禽蛋产量0.54万吨,同比增长2.1%。2006年生猪存栏27.62万头,同比增长3.06%;大牲畜存栏4.41万头,同比增长1.4%;山羊存栏3.85万只,同比增长10.03%。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阳新县渔业生产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这一主线,以科技为先导,进一步扩大淡水养殖水面,2006年淡水养殖水面达到34.0万亩,同比增加1.73万亩,增长5.37%,全年水产品产量达5.09万吨,同比增长11.76%。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67亿元,比上年增长37.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7.34亿元,比上年增长32.3%;工业增加值29.03亿元,增长19.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64亿元,增长35.8%。工业销售产值39.73亿元,增长37.2%,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05.1%,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6.0%,提高6.4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10.6%,提高5.8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3.33次;资产负债率58.5%,上升5.3个百分点。全年实行利润总额3.45亿元,增长194.1%。 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效益快速提升是主要因素。全县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8.81亿元,同比增长32.4%,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3.1%;主营业务收入达26.18亿元,增长27.9%;实现利税4.29亿元,增长1.24倍,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的近四分之三,其中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68亿元,同比增长2.22倍,占全县利润总额的77.7%。 小型企业稳步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块头”增大。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63家,比上年新增19家,新增企业完成产值2.36亿元,拉动产值增长7.6个百分点,实现利税0.17亿元。 全县原煤产量176478吨,比上年增长24.8%,原铝产量83755吨,比上年增长13.8%,发电量15540万千瓦时,黄金387公斤,水泥、磷肥总计(折纯)分别为17.95万吨、22万吨。 建筑业稳步发展。建筑业总产值3.27亿元,比上年增长1.9%。建筑业增加值2.7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9.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8万平方米,增长54.5%。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5.8万平方米,竣工率为37.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82亿元,比上年增长30.0%。其中:城镇投资12.49亿元,增长30.6%。按产业类型划分,第一产业投资1.28亿元,第二产业投资10.12亿元,第三产业投资11.42亿元。全年施工项目376个,新开工项目320个。房地产开发投资6398万元,增长181.8%。 五、国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销售额大幅增长。2006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0亿元,比上年增长13.4%。按销售地区分,县的零售额8.65亿元,增长13.3%,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11.95亿元,增长13.4%。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5.64亿元,增长13.4%,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74亿元,增长15.5%,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2.23亿元,增长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