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市阳新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2 黄石市阳新县统计局

2004年,全县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大对农业投入和扶持力度,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质量效益大幅提高,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62.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0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5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6.63亿元,增长15.68%;第三产业增加值22.33亿元,增长9.1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8.2:43.1:38.7变化为17.58:44.8:37.62。

市场价格总水平出现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7.1,比上年上涨5.1%。其中,城市上涨3.2%,农村上涨2.5%。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17.1%,衣着上涨3.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3%,居住类价格上涨4.8%,其余类别的价格则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就业压力增大;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等。

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种植业获得较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32.21万吨,比上年增长11.5%,油料产量3.26万吨,增长7.8%;棉花产量2834吨,增长85.7%。

植树造林步伐加快。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100公顷,其中退耕还林面积200公顷,退耕还林工作全面实施。

畜牧养殖业稳定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3.33万吨,比上年增长0.9%,其中猪牛羊肉总产量2.84万吨,增长5.4%;水产品产量4.2万吨,增长7.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速度加快。全年实现不变价工业产值52.6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产值19.29亿元,增长50.4%。其中,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产值1.15亿元,增长32.76%,重工业产值18.2亿元,增长56.1%。

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迈出新步伐。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全面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04.4%,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16.43亿元,增长43.75%。

建筑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14亿元,比上年增长8.6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82亿元,比上年增长32.3%,其中城乡集体经济投资1.47亿元,减增15.28%;城乡居民个人投资1.2亿元,增长28.16%。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7.05亿元,增长45.64%;更新改造投资4.72亿元,增长14.23%;房地产开发投资0.17亿元,增长54.91%。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华新六号窑、鸿骏铝业、碳素厂等重点项目相继投产。

五、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2亿元,按新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8.0%。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74亿元,增长8.2%;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9.48亿元,增长8.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4.53亿元,增长8.0%;餐饮业零售额1.20亿元,增长10.0%;其他行业零售额0.49亿元,增长2.2%。各类集贸市场成交活跃。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销售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12月份实现商品销售收入净额2.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0%,其中批发业增长5.8%,零售业增长7.2%;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整体实现扭亏增盈。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综合运输能力持续提高。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全年实现增加值6.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5%。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8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4.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70965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4147户,乡村电话用户46818户。电话普及率为6.9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比上年增长36.2%。

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接待旅游者2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旅游收入2000万元,增长13.6%。

七、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全县财政总收入2.25亿元,比上年增长22.95%,其中农业税、耕占税、契税分别完成1318万元、21万元、20万元。全年财政支出3.8亿元,比上年增长17.28%。

金融存贷款规模扩大。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65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87亿元;增长43.0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7亿元,增长28.75%。各项贷款余额12.36亿元,增长3.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8.55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3.5亿元;贷款结构继续改善。保险业务进一步扩大。全年保费收入4898万元,比上年增长8.6%。

八、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全县在校学生22.8万人,比上年增长1.2%。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7%,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群众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县拥有文化馆、站26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藏书达到8.8万册。

广播影视业稳定发展。年末全县拥有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2座,卫星收转站465座。有线电视用户达4.65万户,比上年增长6.9%。电视人口覆盖率95.8%,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县医疗卫生机构532个,卫生技术人员3458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116人,中级技术人员728人,初级技术人员2674人。全县卫生机构床位数1918张。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2004年全县体育人口47万人,体育达标率达到83.5%。县组织群众体育活动14次,23373人参加,在省市体育运动比赛中我县获得金牌14块,银牌16块。

九、资源与环境

全县耕地面积37.69千公顷。退耕还林工作全面实施,退耕还林面积200公顷。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100公顷。

水资源供求关系趋紧。全县水资源总量为32.62万立方米,全年降水量1385毫米。

环保护事业继续发展。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加剧趋势得到一定遏制。年末环境监测站1个,环境监测人员17人。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9个,总投资4300万元。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