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市阳新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2 黄石市阳新县统计局

2003年,全县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深化改革,调整结构,优化环境,招商引资,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实现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较好的增长质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初步统计,全年实现阳新县生产总值55.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23.02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20.46亿元,增长7.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9.5:41.7:38.8变化为18.2:43.1:38.7。

市场价格总水平出现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2,比上年上涨1.2%。其中,城市上涨3.6%,农村上涨1.3%。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3.9%,衣着上涨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7%,居住类价格上涨3.5%,其余类别的价格则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社会投资尚未有效启动;二,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偏低,部分群众生活还较困难;三,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等。

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种植业获得较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27.37万吨,比上年减产9.26%,油料产量3.02万吨,增产5.61%;棉花产量1526吨,增产6.49%。

植树造林步伐加快。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522公顷,比上年增长128.37%,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097公顷,退耕还林工作全面实施。

畜牧养殖业稳定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3.3万吨,比上年增长6.7%,其中猪牛羊肉总产量2.8万吨,增长5.2%;禽蛋产量5300吨,增长1%;水产品产量3.9万吨,增长2.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速度加快。全年实现不变价工业产值42.5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1%。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产值10.12亿元,增长14.59%。其中,股份制企业产值5.16亿元,增长17.36%;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产值0.89亿元,增长18.42%,重工业产值9.23亿元,增长14.23%。

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迈出新步伐。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全面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99.10%,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11.97亿元,增长24.53%;利润总额0.14亿元,增长25.7%,创历史最高水平。

建筑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96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9.21亿元,增长40.4%;城乡集体经济投资1.74亿元,增长13.6%;城乡居民个人投资1.01亿元。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4.84亿元,增长6%;更新改造投资4.14亿元,增长140.3%;房地产开发投资0.11亿元。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华新六号窑、鸿骏铝业、碳素厂等重点项目相继投产。

五、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2亿元,按新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7.6%。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23亿元,增长3.0%;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8.79亿元,增长8.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3.44亿元,增长8.7%;餐饮业零售额1.09亿元,增长10.8%;其他行业零售额0.48亿元,增长5.3%。各类集贸市场成交活跃。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销售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12月份实现商品销售收入净额2.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5%,其中批发业增长5.3%,零售业增长7.7%;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整体实现扭亏增盈。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综合运输能力持续提高。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全年实现增加值6.04亿元,比上年增长7.8%。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0.82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7.99%。年末固定电话用户75966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71636户,乡村电话用户4330户。电话普及率为7.7部/百人,比上年增加1.08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比上年增长36.2%。

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接待旅游者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旅游收入1728.4万元,增长16.2%。

七、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全县财政总收入18331万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农业税分别完成788万元、971万元、167万元、2425万元。全年财政支出32417万元,比上年增长17.1%。

金融存贷款规模扩大。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05亿元,比上年增长24.99%。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53亿元,增长35.32%。各项贷款余额11.95亿元,增长2.31%。其中,短期贷款余额8.24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3.7亿元。贷款结构继续改善。全县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1.43亿元。

保险业务进一步扩大。全年保费收入3351万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25万元;人寿险保费收入2626万元。全年赔付额1677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435万元,人寿险赔付金额1242万元。

八、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全县在校学生22.7万人,比上年增长12.02%。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群众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县拥有文化馆、站26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藏书达到8.5万册。

广播影视业稳定发展。年末全县拥有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2座,卫星收转站465座。有线电视用户达4.65万户,比上年增长6.9%。电视人口覆盖率95.8%,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县医疗卫生机构532个,卫生技术人员3458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116人,中级技术人员728人,初级技术人员2674人。全县卫生机构床位数1918张。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2002年全县体育人口47万人,体育达标率达到83.5%。县组织群众体育活动14次,23373人参加,在省市体育运动比赛中我县获得金牌14块,银牌16块。

九、环境保护

环保护事业继续发展。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加剧趋势得到一定遏制。年末环境监测站1个,环境监测人员16人。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7个,总投资2100万元。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