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潢川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9235.8 1、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8.5833.6 #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19.8521.8 2、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2.3492.8 #农户5.6874.6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38.58亿元,增长33.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19.85亿元,增长21.8%;农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8亿元,比上年增长74.6%,其中:农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9%。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势迅猛。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5.69亿元,增长21.6%,其中住宅投资36546万元。商品房销售火爆,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34.46万平方米,增长1.6倍,其中住宅25.30万平方米,增长1.72倍。 重点工程强力推进,中等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一是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潢河沿岸治理二期北岸、天文科技馆、第二水厂、爱国康居示范村等重点工程基本完成,北城新区、二号橡胶坝、县医院病房大楼、西关口治理等重点工程扎实推进,累计完成投资4.2亿元。同时,加大控制性规划,详规编制力度,共完成各类规划400多个。二是市容市貎明显改观。以“六城连创”为契机,全民动员,城乡联动,建立了有力的推进机制,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集中整治城区主次干道,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交通、经营秩序和环境卫生状况有了明显好转。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趋于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38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5.72亿元,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8.66亿元。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0.47,餐馆业零售额3.54亿元,其他行业零售额0.37亿元。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成效突出。全年引进招商项目27个,总投资达14.9亿元,合同利用外交156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61万美元,增长30%。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樱桃谷鸭、生猪、羽毛、水产四大出品创汇产业。全年全县直接出品总额达2008万美元。 七、交通、仓储 交通运输、仓储业发展较快。依托火车站,规划并启动了3平方公里的物流园区建设,建成了以中储粮、石油储备库为主的大型综合仓储区;年周转14万吨的第二石油储备库、5000立方米特大型天然气储备库、河沙煤炭铁路专用线正在建设,初步形成了区域性粮食、油气、建材等仓储中心。全年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322.7万吨,客运量1185万人,分别增长61.0%和49.6%。完成货物周转量20214.5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6.7%,旅客周转量74800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51.8%。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7年,全县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7826万元,比上年增长24.6%,其中国税完成5488万元,地税完成7265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8.8%和37.4%。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9562万元,增长51.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县普通高中8所,招生6906人,在校学生21823人,毕业学生5811人;普通初中27所,招生12081人,在校学生40128人,毕业学生19976人;普通小学183所,招生15986人,在校学生90857人,毕业学生11681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达98.9%,高中达60%。全年幼儿园在园幼儿18128人。 2007年各类教育招生、在校生、毕业生和职工情况 单位:人 指 标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教职工数 普通高中69062182358111277 初中学校1208140128199762492 普通小学1598690857116814030 特殊教育学校441617 幼儿园132791812812543170 社会事业繁荣进步。实施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4项,开发新技术5项,省家禽安全饲养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省科技厅验收,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五连创”创建成功。“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2007年未,全县有中短波转播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84.4%;电视台2座,教育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2.4%。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建成农村文化大院4个,张集乡被确定为省级特色文化乡镇。 卫生体育事业继续发展。年未全县共有卫生机构28个,病床床位853张;卫生技术人员1250人,其中职业工程师和职业助理医师468人,注册护士300人。其中县直医疗机构7个,其中医院3个,卫生技术人员614人;病症预防控制中心人1个上,卫生技术人员56人;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技术人员37人;卫生监督所1个,卫生技术人员36人;医学在职培训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33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21个,床位403张,卫生技术人员474人。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控制措施有效落实,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全面推选,广大群众包含卫生安全得到切实保障。加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体育事业投入继续增加。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工作进展顺利。据3%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全年出生人口8684人,出生率10.86‰;死亡人口4078人,死亡率5.1‰;全年自然增长人口460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76‰。年未总人口79.96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1.97万人。年未全县常住人口66.15万人。全年外出人口半年以上务工人员22.4万人,务工收入达12.7亿元。城镇化率35 %。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01元,比上年增长22.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1%;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7152元增长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0.1%,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4%,比上年上升3.8个百分点。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30元,增长1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8%,其中家庭经营收入2462元,占61.1%,工资性收入1353元,占33.6%;转移性收入产182元,占4.5%;财产性收入33元,占0.8%;农民人均现金支出3469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生产费用支出1117元,比上年增长18.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40元,增长6.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8.3%,比上年上升2.7个百分点。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年未人均住户使用面积30平方米,增长11.9%。农村年未人均住户面积 27.93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安排零就业家庭实现再就业258户。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城市低保对象7946人,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制度不断完善,低保对象 2.28万人,“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31.1%。城乡医疗救助行为全面实施。因灾倒房重建工作全部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