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潢川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1 信阳市潢川县统计局

2007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作出的“314”总体部署,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发展,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又好又快的态势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规模持续扩张。初步核算,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84.58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61亿元,增长7.9%;第二产业增加值30.76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26.21亿元,增长18.6%。三次产业结构为32.6:36.4:31,初步形成的“二一三”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616元,约折合1500美元。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6.18亿元,增长18.1%,占全县经济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52.9%提高到54.6%

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24.5%。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23%和17%。

市场繁荣,物价上升。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24.5%。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9%,涨幅比上年上升 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17.3%,烟酒及用品上涨0.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0%,居住价格总水平上升1.0%;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1%;农业生产资料零售价格上涨9.1%。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年末全县在岗职工人数40990人,比上年增加610人。全县新增就业岗位12780个,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834人,全县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经济指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税收等指标增速与全市平均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结构不合理问题仍然突出,产业结构层次明显偏低,全县三次产业结构属于“二一三”型结构,大产业均无凸显优势,一产比重过大,二、三产业发展不足问题十分突出。产业结构层次明显低于同期的全市平均水平;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第一弱项,工业体系尚不健全,产业链条尚末形成;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基础建设投入小,抗自然灾害能力弱,农民持续增收乏力。财政收入总量小,质量较差,对经济建设的支撑能力急待加强。外向型经济发展明显不足,全县外贸人才严重匮乏,企业闯市场意愿不强,驾驭市场能力不足,结构不合理问题十分突出。

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立足市场需求,按照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发展“双低”油菜、优质小麦、优质水稻、茶叶、紫云英和花卉苗木等支柱产业,农产品优质率继续提高,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种植面积 137.51万亩,比上年增长7.0%,其中水稻种植面积84.14万元,比上年增长4.9%,小麦种植面积53.37万亩,比上年增长10.4%;油料种植面积25.4万亩。其中双低油菜种植面积占90%以上;蔬菜种植面积15.62万亩,茶园面积14580亩。畜牧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畜禽优质产品率进一步提高,一批畜牧养殖基地、规模化养殖小区和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农业产业化和品牌化、标准化生产进程加快,农产品、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能力继续增强,产品链条逐步拉长,华英、豫鸣、黄国粮贸等龙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张。

种植业快速增长。全年粮食产量623283吨,比上年增加46336吨,增长8.0%。其中夏粮产量142358吨,增长10.6%,秋粮产量480925吨,增长7.3%;油料产量43283吨,比年减少1523吨,下隆3.4%;茶叶产量130吨;蔬菜产量198033吨,比上年增加35539吨,增长22.0%。初步核算,全年种植业实现产值252506万元,比上年增长11.0%。

林业生产保持平稳。林业生产通过了省级平原绿化高级达标验收。全年林业实现产值7226万元,增长23.5%。

畜牧业、水产业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73.3万吨,比上年增长2%,禽蛋产量24762吨,增长2.0%。全年牛饲养量14.58万头,比上年下降2.8%,猪饲养量91.08万头,增长3.0%,三禽饲养量51563万只,增长3.1%。全年畜牧业产值182327万元,比上年增长2.0%。鱼类产量达到2.21万吨,比上年增长15.2%。

全年渔业产值20643万元,比上年增长15.9%。

农林牧渔服务业稳步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产值3127万元,比上年增长5%。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继续改善。新修“村村通”道路298公里,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水泥(油)路;建成4个农村客运场站,解决农村安全饮水1.5万人,新建农户用沼气池3000座,完成了5个乡镇卫生院改建,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84%;更新农村贫困中小学课桌椅31900套,改造危房10356平方米,农村农民生产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现在耕地面积128.7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86万亩,旱涝保收田46万亩,新增小流域治理面积7平方公里。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6.58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中规模以下工业完成增加值11.63亿元,比上年增长10.1%;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28.9%。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244.03%,比上年提高50.15个百分点,再创新高;产品销售收入37.09亿元,增长24.8%。产销率达到98.3%,比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利税总额38409万元,比上年增长50.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7800万元,比上年增长66.4%,实现税金10609万元,比上年增长18.7%。

建筑业继续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19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建筑房屋施工面积73.3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7.69万平方米;实现利润总额5313.4万元,增长191.9%;实现税金总额2405.5万元,增长44.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92亿元,比上年增长35.8%。

指  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