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清丰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清丰县统计局 (2007年4月18日)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定不移地实施以工兴县战略,努力适应宏观调控的形势,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着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快、效益好、运行稳的良好态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进一步改善,完成了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06年全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50151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2906万元,增长8.3%,第二产业增加值235952万元,增长25.4%,第三产业增加值92657万元,增长11.2%。一二三产业比重为34.5:47:18.5,“二一三”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巩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21351万元,占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64.29%。 我县城镇就业状况有所好转,在岗职工工资显著提高。全县城镇从业人员20703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5800个,全县登记失业率4%,隐形失业人员仍在增加。全县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0909万元,比上年增长7.7%;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0253元,比上年增长10.7%。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全县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8365人,转移输出18.8万人(次),劳务收入近18亿元。 二、农业 2006年,农业总产值达到321460万元,同比增长6%。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71万千瓦,农用拖拉机达到1.64万台,全年农村用电量9418万千瓦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2.22千公顷,机电井16009眼,本年新增486眼。 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红白绿”三色农业迅速发展壮大,2006年辣椒种植面积达到31.6万亩,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速生丰产林面积达到23万亩。东椒、中菌、西林的特色农业框架初步形成。三色农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主渠道。相继被命名为“全国食用菌行业优秀基地县”、“全省平原绿化高级标准先进县”、“全省速生丰产林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化经营顺利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69家,新增玉米、小麦、辣椒、食用菌等加工能力150万吨。宏海面粉、科迪饲料等15家企业被确定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申氏菇业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201个,农民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建立农林牧科技服务大厅1个,农技推广区域站3个,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初步建立。被确定为“全国农技推广体制创新研究试点县”、“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试点县”,被评为“全国科技入户专项行动示范县”。畜牧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县肉、蛋类总产分别达到5.7万吨、6.4万吨,增长11.8%、8.5%,生猪、肉鸡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8%、96%。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免除了农业税,累计兑现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资金6714.3万元,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提高。农业基础实施建设得到加强。投资2114万元,完成了旱作农业示范基地、节水增效示范工程等15个国家、省级农业项目,新增改善有效灌溉面积8.5万亩。2006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49.8万吨,增长6.6%。品牌农业、无公害农业建设步伐加快。成功申报国家、省级农产品品牌4个、市级3个,仙庄、纸房、马庄桥等7个乡镇8个基地被命名为全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劳务经济发展迅速。 三、工业 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以工兴县”战略深入实施。全年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770107万元,比上年增长3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93946万元,比上年增长43.1%。全部工业增加值215556万元,比上年增长27.9%;对GDP的贡献率达72.2%,拉动经济增长11.7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3911万元,比上年增长39.5%。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7.88亿元,比上年增长64.1%,产销率达98%,实现利润总额72496万元,比上年增长176%;实现利税总额91126万元,同比增长162.8%。 全县工业企业总数达到978家,总投资12.9亿元的中原石油复合彩涂板、普丰饲料等50个市定重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在全市率先建立企业担保贷款体系,融资规模达到6000万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问题。支柱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加工、医药化工等支柱产业,2006年增加值达到10.31亿元,税金7362万元。涌现出天盛化工、中石集团等5家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双超”型企业。工业园区初具规模。规划建设了县城工业园区,累计投资3800万元,完善了基础设施。总投资3.3亿元的恒立佳泰、中崎石油管具等6家企业入园发展。2006年被评为“全市发展工业经济先进县”。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5871万元,比上年增长60.9%。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1073万元,比上年增长69.4%;农村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4798万元,比上年增长27.7%;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25019万元,比上年增长7.1%。2006年重点项目23个,已开工项目22个,其中工业项目19个,城建项目3个,共完成投资7.14亿元,已完成年度计划的107.2%。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县城建设与管理明显加强,筹资1.15亿元,完成了人民路、北外环路等8条城区道路修建工程,城区面积由8.5平方公里扩大到16.5平方公里。金桥商业城、清华苑商住小区一期工程等竣工启用,污水处理厂、6座公厕和垃圾中转站等工程基本竣工,城市功能日益完善。深入开展“市容市貌集中整治月”活动,城市品位明显提高,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健全。筹资1.49亿元,完成了阳子线、清六线改造等县域内11条主干道建设及“村村通”等工程,三条高速过境清丰,大广高速清丰段已建成通车,安南高速、濮范高速清丰段建设顺利推进,结束了我县无高速过境的历史。投资1.9亿元,完成了农村通信网络工程和农村三批电网改造项目。小城镇建设和小康村建设成效显著,以“两镇四乡”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顺利推进,涌现出高堡西侯、纸房伍仙镇等一大批小康示范村,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县城镇化率达到19.8%,被评为“全省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