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峄城区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对外贸易近年来首次出现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533万美元,增长10.6%,其中出口额1392万美元,增长8.8%。 六、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年末全区拥有各类机动车辆29198辆,公路通车里程507.9公里。运送旅客82.6万人次,旅客周转量达2733万人公里,增长3.1%;货运量242.4万吨,货运周转量达17138万吨公里,增长9.4%。 邮电通信业迅猛发展。全年完成业务总量5295万元,增长18.9%。年末,全区固定电话用户4.33万户,增长21.5%,移动电话用户5.07万户,增长28.7%,小灵通用户1856户,电话普及率达到26.7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1762户。 七、财税、金融、保险 财税收入大幅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226万元,增长24.2%,其中增值税560万元,农业税1336万元,企业所得税1567万元,国有资产经营收入1019万元,专项收入494万元;财政支出完成16699万元,其中农业综合开发支出676万元,教育事业费3201万元,行政管理费3498万元,城市维护费1278万元,公检法司支出986万元。税收总额11248万元,其中国税收入4388万元,地税收入6860万元。 金融存贷款金额上升。全区年末各项存款金额7.12亿元,增长9%。其中企业存款1.3亿元,增长16.6%;居民储蓄存款5.81亿元,增长7.4%。各项贷款余额7.39亿元,增长4.9%。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年保险业务收入1776万元,增长75.5%;业务支出554万元,下降5.3%。 八、科技、教育与环保 科技计划实施成效显著。全区共新上各级各类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6项,其中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1项,国家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国家级星火龙头创新企业项目1项,列入省、市计划项目9项,推广农业科技成果10项,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6个,实施专利8项,申报专利14项,鉴定成果2项,获市科技进步奖2项。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学校183所,其中社会力量办学11所。在校学生67923人,下降4.6%。其中高、职中在校学生6430人,增长22.9%;初中23336人,下降8.8%。教职工4002人,增长5.1%,师生比为1:17,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区高考录取本科生357人,专科生674人,录取率为81%,140名学子考入全国重点本科。 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峄城沙河断面水质达到三类水质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总量指标内。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实现了自动化监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执行率达到了100%。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活动蓬勃开展。2002年组织了元旦文艺调演活动、春节文艺晚会、“庆七一、迎十六大”系列广场文化活动等十几场大型文艺演出。放映科普影片、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法制教育影片800余场。各类电影累计放映1950余场次,观众达9万余人次。有线电视主干线20公里,支线36公里,用户达7200户。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成绩。全区上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城区附近形成了一条沿河散步路,两条登山路径、11个晨练活动点的新格局。举办开展了各种大型比赛10余场,我区运动员在省20届比赛中在20个项目上取得好的成绩。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院、卫生院20所,床位623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908人,其中执业医师226人,执行助理医师126人,注册护士293人。全年诊治各类患者39万人次,健康检查1.37万人次。 十、人民生活与人口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25806人,年平均工资7266元,增长14.6%。农民人均纯收入3080元,增长5.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41元,增长4.4%。据抽样调查测算,农村家庭耐用品消费进一步提高,年末我区农村每百户拥有电视机112台,影蝶机23台,洗衣机34台,电冰箱17台,摩托车42辆,空调机1台,抽油烟机5台,电话机67部,移动电话14部。 社会福利事业得到加强。全年投资300万元,实施了星光计划(老年福利事业);为1031户、2977人发放城市居民最低保障金171万元;发放救灾衣被5000多件,发放救灾资金107万元;1898户、2119位五保对象得到较好供养;安置退伍军人265人;发行福利彩票260万元。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全区人口出生率10.07‰,自然增长率5.77‰,年末公安户籍总人口358943人,增加3569人。 注: (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全部国有工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 (2)非公有经济指,资产归我国内地公民私人所有或归外商、港澳台商所有的经济成分,包括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 (3)金融存贷款指标为区驻地建行、农行、农联社、农发行和邮政局汇总数据。 (4)本公报使用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