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滕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放开搞活、加快发展”和“一个中心、六大战略”的总体要求,坚持集中精力抓落实,突出重点抓经济,着力推进工业强市,不断加大项目争跑力度,强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广泛开展全民招商引资,认真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稳步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整体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一、综合 2001年,通过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落实国家和省启动内需的政策措施,全面实施六大战略,集中采取一系列加快发展的重大举措,促进了全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了新世纪第一年经济发展的良好开局。初步统计,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2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比上年增幅高2.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02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56.48亿元,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46.3亿元,增长14%。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7.0%,下降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为45.6%,提高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为37.4%,提高0.6个百分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1%、48.0%、42.9%。 招商引资获重大突破。全年新签合同项目482个,合同利用市外资金52.6亿元,比上年增长187.4%,实际到位资金21.8亿元,增长83.5%。其中,国内市外到位资金20.8亿元,增长90.8%;外国港澳台到位资金1亿元,增长5.5%。全年把引进大项目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精力加大争跑力度,一些大项目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其中,投资10.1亿元的热电联产工程已开工建设,成为滕州目前最大的工业项目。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加快。2001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19644户,比上年增长10.2%;从业人员53329人,增长3.1%;注册资金21735万元,下降7.2%;私营企业达到1225家,增长10.8%;从业人员26837人,增长4.5%;注册资金69679万元,增长34.7%。个体私营经济纳税额10022万元,增长16.6%,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28.6%。 金融业平稳运行。200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62.06亿元,比年初增加6.68亿元,其中,企业存款7.46亿元,比年初减少2.07亿元;储蓄存款金额48.52亿元,比年初增加4.57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2.7亿元,比年初增加3.44亿元。 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建立了经济环境投诉中心、机关效能监察中心、投资服务中心,强化了环境意识,整治了经济秩序,提高了服务水平,为经济发展营造了宽松的环境。 二、农业 2001年,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狠抓畜牧业生产,促进了农、林、牧、渔业的全面发展。初步统计,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1.02亿元,增长6.4%。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林、牧、渔业的比例为78.1:1.2:18.2:2.5,粮经比例为50.5:49.5。 种植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5.23万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69万公顷,下降14.9%;亩均单产460.1公斤,增长8.8%;总产53.09万吨,下降7.4%。蔬菜(含瓜)播种面积5.84万公顷,增长8.2%,亩均单产2887公斤,增长8.7%;总产253.1万吨,增长17.7%。油料总产6.93万吨,增长8.6%,水果总产4.65万吨,增长0.2%. 林业生产不断发展。2001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986公顷,幼林抚育面积2000公顷,育苗面积47公顷。 畜牧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5.77万吨,增长22.3%,其中禽肉产量2.26万吨,增长54.4%,兔肉产量0.28万吨,增长58.5%。肉猪、牛出栏分别增长5.4%、6%,羊出栏下降9.6%,家禽出栏增长55.7%,兔出栏增长54.4%。大牲畜年末存栏增长9.8%,猪存栏下降2%,羊存栏下降12.3%。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水产品养殖面积2840公顷,增长11.8%,水产品产量1.35万吨,增长13.6%。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67.19万千瓦,增长10.9%,其中,联合收割机584台,增长19.7%。农村用电量3.14亿千瓦时,增长19.3%。化肥施用量(折纯)7.6万吨,增长10.1%。年末耕地面积7.36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6.6万公顷。全市农村通电、通车、通话、通自来水的“四通”程度有较大提高。到2001年底,全市通电的农户数32.99万户,比重100%;通汽车村1183个,比重100%;通电话村1183个,比重100%;自来水受益村1033个,比重87.3%。 三、工业 2001年,全市上下认真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开展“百企竞赛”和“百项技改”双百工程活动,进一步深化工业企业改革,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大力开拓市场,有效地压缩两项资金占用,产销衔接趋好,工业生产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2001年,全部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03亿元,增长12.4%。市直工业完成增加值4.68亿元,增长5.8%;镇(街道)工业完成增加值10.35亿元,增长15.5%。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0.39亿元,增长10.7%;集体工业完成增加值4.15亿元,增长23.9%;股份制工业完成增加值0.21亿元,增长9.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完成增加值0.56亿元,下降11.2%;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增加值9.72亿元,增长22.7%。大中型工业完成增加值5.3亿元,增长3.5%。轻工业和重工业分别完成增加值6.2亿元、8.8亿元,分别增长9.6%、15.1%。 工业产销衔接趋好,产销率提高。2001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6%,提高0.22个百分点。国有企业产销率101.2%,集体企业产销率96.4%,股份制企业产销率96.2%,股份合作制企业95.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96.7%,其他经济类型企业97.0%。大中型企业96.8%,轻工业96.7%,重工业96.6%。 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降。原煤产量179.4万吨,增长18.6%;水泥产量247.6万吨,增长18.2%;金属切削机床1566台,增长36.1%;发电量1.54亿千瓦时,增长28.2%;饲料产量增长82.4%,机制纸、新闻纸产量分别增长21.9%和165%,白酒、啤酒产量分别增长19.4%和68.5%,纱的产量增长33.5%。布的产量下降11.7%,平板玻璃产量下降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