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峄城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9 枣庄市峄城区统计局

2003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努力克服了“非典”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均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8%,增速比上年快4.6个百分点,创1995年以来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5.6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31亿元,分别增长6.3%、20.6%和15.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4.0?48.1?27.9调整为20.5?51.9?27.6,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3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374元,增长15.4%。

非公有(民营)经济稳健增长。全区非公有经济实现增加值14.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9.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8%,提高1.7个百分点。年末,全区非公有经济单位6192户,从业人员24079人,注册资金3045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26%和21%。全年纳税额6096万元,比上年增长102.7%。

招商引资取得重大成效。2003年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各类招商活动,全区累计签订引资、合资、合作项目合同231个,合同利用区外资金32.94亿元,增长36%,其中市外合同146个,合同金额25.8亿元,增长36%。实际到位区外资金16.3亿元,增长82%。其中市外资金11.7亿元,增长61%;境外资金715万美元,增长44.2%。

二、农业

2003年,全区上下团结一致,努力克服自然灾害影响,继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及其服务业总产值实现11.86亿元,按可比价格增长4.9%。

农业结构继续优化。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78万公顷,农作物复种指数达到2.07%。其中经济作物和其它农作物面积2.7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0%,粮经比例为52.1?47.9,经济作物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受旱涝灾害及种植面积调减的影响,全年粮食总产14.13万吨,下降13.1%;平均单产4697公斤/公顷,下降 11.3%。棉花产量0.11万吨,下降26.7 %。油料产量1.69万吨,增长2.4 %。蔬菜及瓜果类总产114.12万吨,增长7.7 %。水果产量2.13万吨,增长67.7 %。

林业生产平稳发展。2003年完成造林面积1340公顷,幼林抚育面积1823公顷,成林抚育面积321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1.1 %。

畜牧和水产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分别为11378吨、5912吨和2757吨,分别比上年增长   12.4%、13.3%和3.7%。猪、牛、羊、家禽出栏分别比上年增长15 %、10%、14%和 10.2%。年末大牲畜存栏24571头,增长4.3%。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 19.09万千瓦,增长4.3%。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21万千瓦,下降4.3%;农产品加工机械动力2.00万千瓦,增长15.6 %。农用拖拉机 4207台,增长5.8 %,联合收割机677台,增长68.8 %。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3年,坚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抓骨干、扩规模、强管理、上水平,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9.15亿元,增长23.1%,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3.84亿元,增长9.5%;大中型工业增加值3.54亿元,增长9.9%。轻工业和重工业分别完成增加值2.03亿元和   7.12亿元,分别增长 28.7%和17.3%。水泥产量254.2万吨,增长9. 5%,原煤产量195.7万吨,增长16%。

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产销衔接良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3.81亿元,增长40.13%,产销率达98.38%。全年实现利税5.26亿元,增长28.90%,其中利润3.23亿元,增长27.64%。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91.5%,同比上升8.9个百分点。达近年来最好水平。总资产贡献率27.8%,上升1.1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1.3%,上升1.9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3.9次,快0.8次;“两项资金”占用2.27亿元,回落10.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区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建设,投资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亿元,增长44.9%,增幅比上年提高29.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其他单位(即城镇集体以上)投资3.69亿元,增长80%;城镇集体、私营、个体投资0.83亿元,下降22.1%;农村投资2.52亿元,增长8.8%;其中非公有经济投资3.98亿元,增长28.7%。在国有及其他单位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38亿元,增长2.9%;更新改造投资2.82亿元,增长近7倍。全区500万元以上的项目投资5.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4%。

五、内外贸易

国内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95亿元,增长15.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1.38亿元,增长18%;个体经济4.22亿元,增长16%;私营经济0.34亿元,增长19.4%;其它经济2.01亿元,增长13%。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638万美元,增长6.7%,其中出口额1604万美元,增长15.1%,出口企业达10家。

六、交通、邮电、旅游

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年末全区拥有各类营运车辆3722辆,其中载客汽车66辆,载货汽车3656辆。全年完成客运量85.2万人,旅客周转量2865万人公里,分别增长3.1%和4.8%;货运量257.6万吨,货物周转量20327万吨公里,分别增长6.3%和18.6%。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业务总量5926万元,增长11.9%。年末,全区固定电话用户5.51万户,增长11.2%,移动电话用户6.94万户,增长36.8%,电话普及率达到34.6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1250户,其中宽带网用户180户,分别增加134户和84户。

旅游景区建设得到加强。2003年上半年本着变“非典”期间旅游淡季为建设旺季的思路,先后完成了青檀寺天王殿、报国塔上山护栏和西侧观光桥等建设,并对景区进行了绿化,进一步改善了景区基础设施,石榴园接待游客30万人次,门票收入90万元。

七、财税、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0032万元,按同口径计算增长27.4%,创1998年以来新高。其中增值税、营业税、农业税、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分别增长10.7%、27.8%、25.7%和61.6%。各镇(街道)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增长速度均在21%以上。财政支出20598万元,增长23.4%。支出项目中,文体广播事业费增长56.0%,卫生经费增长104.5%,社会保障支出增长46.4%。城市维护费增长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