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峄城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09 枣庄市峄城区统计局

税收优惠政策得到较好落实。2003年全区兑现减免、退税等4010万元,全年税收实际收入9185万元,同比减少3.3%。其中国税收入2878万元,增长9.1%;地税收入6307万元,下降8.1%。

金融存贷款金额增长较快。全区年末各项存款余额8.75亿元,比年初增加1.63亿元,增长22.9%。其中企业存款1.82亿元,增长39.7%;居民储蓄存款6.80亿元,增长16.9%。各项贷款余额9.62亿元,比年初增加2.23亿元,增长30.1%。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年保险业务收入2142万元,增长20.6%;业务支出697万元,增长25.8%。

八、科技、教育与环保

科技工作成绩裴然。全年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7项,其中1项被列为国家级火炬计划,2项被列为省级火炬、良种产业化项目计划,7项被列为枣庄2003年科技攻关项目,取得科技成果8项,2项获得枣庄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申报专利21项。连续两年在市委、市政府对我区科技进步考核中获得五区之首,并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区称号。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加大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区直学校一年来新建校舍4.5万平方米,校舍新建面积是前十年的总和,全区已有枣庄一中等6所学校成为省级规范化学校。2003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学校(包括幼儿园)195所,其中社会力量办学90所。在校学生67923人,下降4.1%。其中高、职中在校学生7078人,增长10.1%;初中在校学生20429人,下降12.5%。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高考录取学生1469人,录取率78.5%,其中本科生521人,专科生948人。

环保工作再上新台阶。全年环境保护总投资4612万元,为12条水泥立窑生产线安装了除尘器,治理率达67%。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强,否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重污染建设项目12个,全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7.82%,工业废气处理率为93%,工业固体废物连续四年达到零排放。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广播事业蓬勃发展。2003年组织了10余场大型文艺晚会、民间游艺展演、戏剧专场、歌舞比赛等活动,全年放映各类电影1694场次,观众达20余万人次。年末有线电视主干线达38.4公里,支线45公里,用户发展到7300户。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区上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目前城区有各种健身场所18个,健身辅导员42名。2003年我区运动员在市级以上各类体育比赛中获得金牌9枚,银牌4枚。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34所,床位680张,从业人员1577人,全年诊治各类患者42.18万人次,健康检查1.57万人次。

十、人民生活与人口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25322人,年平均工资8108元,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3258元,增长5.8%。据抽样调查测算,农民家庭耐用品消费进一步提高,年末我区农村每百户拥有电视机113台,影牒机26台,洗衣机43台,电冰箱12台,摩托车45辆,空调机4台,热水器10台,电话机80部,移动电话20部。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年共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4494万元,比上年增长31.9%。扩面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全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515人,比上年净增1028人,覆盖率达94%;企业失业保险参保人数8300人,覆盖率62.3%;企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6643人,覆盖率76%;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3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435人。职工养老金和失业救济金做到了按时足额和社会化发放。

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全区城镇实现就业再就业5993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89人,输出劳务9900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

社会福利工作成效显著。年末,城市低保已保对象1906户、5549人,年发放低保金26.3万元;农村居民低保对象230户、786人,年发放低保金16.5万元。实施了“星光计划”,投资320万元,新建敬老院房间99间,修缮271间,2003年全区有1716名五保对象享受五保待遇,其中集中供养407人,建立了7处老年活动站,1处老年公寓。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全年人口出生率9.93‰,自然增长率5.24‰,年末公安户籍总人口360212人,增加126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4165人。

注:

(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全部国有工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

(2)非公有经济,指资产归我国内地公民私人所有或归外商、港澳台商所有的经济成分,包括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

(3)金融存贷款指标为区驻地建行、农行、农联社、农发行和邮政局汇总数据。

(4)本公报使用数据为初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