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滕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立大市、名市强市的奋斗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招商引资为龙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出色地完成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全市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又有新的提高。 一、综合 2002年,在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共同作用下,全市经济在高平台、较高速度的轨道上运行,经济总量刷新纪录,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初步统计,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4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6%,增速加快1.6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009元,按当前汇率折算,达到1088美元,比上年增长13.1%。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2.08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66.02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52.4亿元,增长13.6%。产业结构调整作用显现,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5.7%、47.0%、37.3%。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4%、54.3%、37.3%。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7.4个百分点和5.1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取得新的成绩。2002年,全市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龙头来抓,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加大赴外招商力度,提高了招商引资实效。全年新签合同项目388个,合同利用市外资金53.2亿元,比上年增长1.1%,实际到位资金26.9亿元,增长23.4%。 非公有(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002年,全市以培植骨干民营大户为重点,以园区建设为载体,非公有(民营)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全年非公有经济实现增加值78.4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5.8%,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2002年底,全市非公有经济户数2.36万户,比上年增长11%;从业人员13.4万人,增长12.9%;注册资金20.7亿元,增长28.6%;全年非公有经济纳税额5.34亿元,增长47.4%。2002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21725户,比上年增长10.6%;从业人员57195人,增长10.6%;注册资金27369万元,增长25.9%。私营企业达到1431家,增长13.1%;从业人员27223人,增长1.4%;注册资金80297万元,增长15.3%。个体私营经济纳税额11199万元,增长10.7%,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29.3%,比上年增幅高0.7个百分点。 金融业平稳运行。2002年,全市各金融部门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创新,努力增加有效信贷需求,金融运行质量进一步提升,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明显增强。200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70.06亿元,比年初增加7.76亿元,其中,企业存款8.57亿元,比年初增加1.11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5.65亿元,比年初增加6.90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8.94亿元,比年初增加4.90亿元,其中,其中基本建设贷款6.48亿元,比年初增加3亿元;农业贷款9.13亿元,比年初增加3.3亿元;工业贷款4.09亿元,比年初增加0.6亿元。 二、农业 2002年,农业生产克服了严重旱灾的影响,继续深化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稳步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初步统计,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69亿元,增长8%。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林、牧、渔业的比例为77.5:0.8:19.2:2.5。为了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以及回避加入WTO所带来的风险,全市种植业结构继续减粮扩经,全年粮经种植比例由上年的50.5:49.5调整为50:50。 种植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5.6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7%。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82万公顷,增长1.7%;亩均单产442公斤,下降3.9%;总产51.86万吨,下降2.3%。蔬菜(含瓜)播种面积6.32万公顷,增长8.2%,亩均单产2923公斤,增长1.7%;总产268.3万吨,增长9.8%。油料总产6.04万吨,下降12.8%,水果总产4.32万吨,增长7.2%. 林业生产不断发展。2002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990公顷,幼林抚育面积5800公顷,育苗面积40公顷。 畜牧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7.10万吨,增长23.1%,其中禽肉产量3.13万吨,增长38.7%,兔肉产量0.30万吨,增长5.9%。肉猪、牛出栏分别增长12.1%、11.7%,羊出栏增长21.2%,家禽出栏增长36.2%,兔出栏增长54.4%。大牲畜年末存栏增长30.1%,猪存栏增长7.0%,羊存栏增长10.0%。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水产品养殖面积2530公顷,下降10.9%,水产品产量1.24万吨,下降8.1%。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74.67万千瓦,增长11.1%,其中,联合收割机766台,增长31.2%。农村用电量3.87亿千瓦时,增长23.1%。化肥施用量(折纯)7.6万吨。年末耕地面积7.83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6.6万公顷。全市农村通电、通车、通话、通自来水的“四通”程度有较大提高。到2001年底,全市通电的农户数32.99万户,比重100%;通汽车村1183个,比重100%;通电话村1183个,比重100%;自来水受益村1033个,比重87.3%。 三、工业 2002年,全市上下认真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市战略,深入开展“双百工程”活动,不断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大力开拓市场,有效地压缩两项资金占用,积极实施技术创新,工业生产增速快、效益高。 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2年,全部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9.03亿元,增长21.6%。市直工业完成增加值5.16亿元,增长7.4%;镇(街道)工业完成增加值13.87亿元,增长29.0%。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0.45亿元,增长17.3%;集体工业完成增加值4.79亿元,增长16.5%;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增加值0.28亿元,增长41.1%;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8.56亿元,增长21.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完成增加值0.69亿元,增长23%;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增加值4.26亿元,增长31.9%。大中型工业完成增加值6.08亿元,增长13.2%。轻工业和重工业分别完成增加值7.97亿元、11.06亿元,分别增长21.2%、21.9%。 工业产销衔接趋好,产销率提高。2002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4%,提高0.78个百分点。国有企业产销率99.6%,集体企业产销率97.2%,股份制企业产销率97.7%,股份合作制企业95.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96.2%,其他经济类型企业97.2%。大中型企业98.3%,轻工业98%,重工业96.9%。 主要产品产量增加。原煤产量200.7万吨,增长11.9%;水泥产量324.9万吨,增长30.3%;金属切削机床2864台,增长61.3%;发电量2.02亿千瓦时,增长33.1%;饲料产量增长54.8%,机制纸、新闻纸产量分别增长10.1%和23.9%,白酒、啤酒产量分别增长3.6%和7.6%,纱的产量增长119.3%。布的产量增长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