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滕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09 枣庄市滕州市统计局

经济效益大幅提升。2002年,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2.17亿元,增长35.9%;实现利税7.98亿元,增长65.1%;实现利润3.93亿元,增长95.6%。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7.75%,上升31.97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4.12%,下降6.3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31995元/人,增长13.1%;总资产贡献率23.1%,上升6.3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4.1次,加快0.59次;成本费用利润率5.87%,上升1.88个百分点。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1693万元,下降29.8%。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

投资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对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强劲地拉动作用。2002年,通过千方百计扩大投资需求,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在2001年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又实现了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26亿元,增长30.6%。

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完成11.69亿元,增长51%;集体投资完成1.94亿元,增长14.1%;个体投资完成4.87亿元,增长31.6%。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0.03亿元,增长75%;更新改造投资完成0.99亿元,下降13.3%,房地产开发投资2.84亿元,增长34.2%。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非公有(民营)投资完成15.02亿元,增长10.8%。

重点项目建设实现重大突破。2002年,全市在建1000万元以上项目达88个,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27个。集中供热、华闻电厂二期、马河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开工项目之多、投资规模之大,是我市多年所没有的。

建筑业稳步发展。2002年,全市建筑行业市场秩序不断规范,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和强化行业管理,不断提高工程质量,为城乡建设尤其是重点工程建设做出了新贡献,也获得了较快发展。据测算,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7.4亿元,增长11.2%。全市四级资质及以上建筑企业64个,完成施工产值22.4亿元,增长8.2%,全员劳动生产率37296元/人,增长2%。建筑市场的招标投标工作进一步规范,应招标工程招标投标率达98.7%。市外市场开拓力度继续加大,全市建筑企业在市外施工产值17.4亿元,增长3.6%。

五、运输邮电

2002年,全市进一步深化交通运输业改革,积极调整运输结构,运输能力稳定增长。邮电通信业公用通信能力逐步提高,邮政新型业务发展迅速,现代通信手段进一步普及。

公路建设步伐加快。2002年,笃西、木曲、山官、104国道等相继建成通车,公路建设共完成投资3.85亿元,全市公路通车里程618公里。全市公路旅客运输量完成1279万人,增长4.9%,周转量45478万人公里,下降28.2%。公路货物运输量1342万吨,增长4.9%,周转量98942万吨公里,增长5.0%。

邮电通信业迅猛发展。全年邮政完成业务总量2850万元,增长18%,电话用户19万户,新增2万户,年末移动电话户数16.2万户,新增4.4万户。

六、国内外贸易

2002年,全市贸易业面对消费品市场需求相对不足、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不断强化措施,努力提高销售和效益。新的业态加速发展,连锁店、直销店和超市争相推进,实现了消费品市场平稳发展,稳中见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8.8亿元,增长11.0%。其中,批零贸易业零售额34.8元,增长10.6%;餐饮业零售额6.0亿元,增长16.9%。国有及国有控股零售额5.4亿元,增长8.1%,个体零售额34.9亿元,增长10.4%;私营零售额2.2亿元,增长66.2%。

2002年,进出口额大幅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完成1880万美元,增长30%,其中,出口额1680万美元,增长53%。

七、科学技术

2002年,全市积极贯彻科教兴市战略,注重从政策、舆论、环境等方面入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全市科技进步与创新。

科学研究取得新成果。2002年,全市确立实施科技发展计划81项,取得科技成果68项,荣获省和枣庄市各类科技奖励56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0%,组织申请专利56项,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

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02年,全市厂办科研机构达到81家,民办科技企业2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6家。全市组织实施火炬计划6项,国家级星火计划4项。

八、城市建设

2002年,全市继续实施加快城市化进程战略,进一步加快城市交通、环境及公用设施建设,城市整体形象又有新的改善。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围绕建设花园式、生态型、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新建并拓宽了北辛路和平行路,热网工程正式实施,污水处理厂已开始试运行。2002年底,全市自来水供水能力10万吨/日,实际供水总量2012万立方米,公共交通运营车辆162辆,煤气供气总量712万立方米,城市道路长度209公里,公共绿地76公顷。

九、教育、卫生、文化、广电、体育

2002年,全市教育在改革中稳步发展,医疗防保条件得到改善,文化和体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2年,全市以基础教育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教育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职业中学在校学生4956人;增长55.3%;普通高中在校学生27295人,增长25.1%;普通初中在校学生91275人,下降4.0%;小学在校学生167716人,下降5.0%。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市有各类医院、卫生院等机构122所、病床3259张、卫生技术人员5236人,其中医生2378人。农村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农村设置医疗点589个,甲级卫生室495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480人。

文化广电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各种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场次达210场,组织文艺活动28次,举办展览11次。制作广播节目1800小时,制作电视节目120小时,其中中央台采用20条。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2002年,全市获得国家级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2枚;获得省级金牌20枚、银牌12枚、铜牌23枚;获得枣庄市级金牌46枚、银牌39枚、铜牌43枚。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2年,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城市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2002年年底,公安户籍总人口1560820人。全市各级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加强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考核,使计划生育的各项管理日趋规范,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顺利通过了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届末考核。2002年,全市人口出生率8.55‰,死亡率5.34‰,自然增长率3.21‰。计生率达到99.1%,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