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峄城区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9 枣庄市峄城区统计局

2002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5.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1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2.48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7.23亿元,增长12.3%。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5.5:46.8:27.7调整为24.0:48.1:27.9,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5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1.3和0.2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258元,增长10.2%。

非公有经济稳定增长。全区非公有经济实现增加值1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1%,提高0.3个百分点。年末,全区非公有经济单位数5181户,注册资金3980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和89%。全年纳税额3312万元,比上年增长14.4%。

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2002年全区累计签订引资、合资、合作项目合同256个,合同利用区外资金22.92亿元,增长29%;其中市外境内资金19.81亿元,境外资金0.83亿元。实际到位外来资金8.98亿元,增长11.3%,其中市外境内资金7.3亿元,境外资金0.68亿元。全部资金到位率39.2%。工业项目合同资金19.4亿元,实际到位外来资金6.57亿元,资金到位率33.9%,工业项目到位资金占全部到位资金的73.2%。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共安置各类人员2772人,再就业率达45%,城镇登记失业率2.7%,较好缓解了本区的就业压力。截至年末,全区共有10060名企业职工和4055名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11000名企业职工和1262名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6411名企事业、机关单位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7461名企业职工分别参加了工伤、女职工生育保险,覆盖率均为70%;全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6.2万人。征缴基本养老保险金2696万元,发放2150万元,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100%;征缴失业保险费159万元,发放88万元。

二、农业

2002年,全区上下全面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调整增效为主线,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1.5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6%;增加值6.21,增长3.8%。

农业结构继续优化。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81万公顷,其中经济和其它作物面积2.6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5%,粮经比例为53.8:46.2,经济作物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08.3%。受严重旱灾和种植面积调减的影响,全年粮食总产16.55万吨,下降6.8%;平均单产5294公斤/公顷,下降3.7%。棉花产量0.15万吨,下降8.7%。油料产量1.65万吨,下降4.6%。蔬菜及瓜果类总产106万吨,增长7.2%。水果产量1.27万吨,增长17.7%。5种农产品获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称号。

林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200公顷,幼林抚育面积1832公顷,成林抚育面积351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5.6%。

畜牧和水产业稳步发展。加大“内挖外引”力度,积极采取措施推广优良品种,全年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分别为10119吨、5216吨和2665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2%、6.8%和下降1.5%。肉猪、牛、羊出栏分别增长14.8%、18.4%和15.2%。大牲畜存栏23553头,增长4.3%。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8.31万千瓦,增长4%。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31万千瓦,增长1.4%;农产品加工机械动力1.73万千瓦,增长1.6%;农用拖拉机3978台,与去年基本持平,联合收割机401台,增长45.8%。农村用电量1846万千瓦时,增长5%。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28万吨,增长23.6%。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655吨,增长10.4%。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2年,全区积极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加大投资力度,促进了工业和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全区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1.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15%;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20亿元,增长11.1%。

工业生产明显加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96亿元,增长17.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3.2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6.0%,分别增38%和3.5个百分点。按资金区域分,内资工业增加值6.5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94.5%,总量增长18.2%;港澳台及外商企业增加值0.38亿元,比重为5.5%,增长6.9%。从登记注册类型看,独资企业增加值2.40亿元,增长6.9%;股份有限公司增加值2.76亿元,增长34.6%;有限责任公司增加值1.80亿元,增长10.8%。大中型企业发展较快,8家企业实现增加值3.30亿元,增长25.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47.4%。

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3.75亿元,增长22.2%,产销率为98.6%,提高0.9个百分点;实现利税3.97亿元,增长30.5%,其中利润2.49亿元,增长38.1%,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77.6%,上升18.2个百分点,达近年来最好水平。应收帐款和产成品库存两项资金占用合计2.67亿元,比上年略有上升;总资产贡献率为24.5%,增3.5个百分点;资本负债率56.1%,下降2.4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率2.9次,同比快0.33次。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197万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国有及其它投资21381万元,增长44.1%;城镇集体、私营、个体投资10693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农村投资23123万元,增长1.4%。其中非公有经济投资30903万元,增长1.1%。在国有及其它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4497万元,增长71.2%,主要有新建丰源通达热电厂及省粮食储备库等项目;更新改造投资3546万元,增长604.9%,主要有枣庄东方工艺品股份有限公司的服装生产线和福兴煤矿扩建等项目;房地产开发投资1865万元,增长94.9%;其他投资1473万元,下降70.4%,主要有峄城区桃花南路、桃花中路、吴底路改建,萝甘线罩面工程等项目。

五、内外贸易

国内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8707万元,增长15.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11707万元,下降11.9%;个体经济36361万元,增长37.5%;私营经济2811万元,增长56.4%;其他经济17828万元,增长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