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滕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09 枣庄市滕州市统计局

经济效益明显好转。2001年,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3.96亿元,增长16.9%;实现利税5.05亿元,增长32.1%;实现利润2.07亿元,增长62.6%。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7.98%,上升8.1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73.4%,下降4.39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24397元/人,增长6.4%;总资产贡献率3.33%,上升0.8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3.44次,加快0.44次;成本费用利润率4.07%,上升1.21个百分点。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2396万元,下降46.1%。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

2001年,全市通过深入开展全民招商引资活动,千方百计扩大投资需求,继续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快速增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87亿元,增长15.3%。

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完成7.74亿元,下降8.9%;集体投资完成1.7亿元,增长55.1%;个体投资完成3.7亿元,增长50.2%。基本建设投资完成7.36亿元,增长4.6%;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38亿元,增长38.5%,房地产开发投资2.12亿元,下降24.1%。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民营投资完成13.94亿元,增长45.2%。

新开工项目增加。全市施工的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项目74个,增加24个,其中新开工项目62个,增加20个。基建、更改在建总规模25.9亿元,增长27.6%。

建筑业稳步发展。据测算,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6.65亿元,增长7.3%。全市资质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62个,完成施工产值20.7亿元,增长3.6%,全员劳动生产率36743元/人,增长8.1%。建筑市场的招标投标工作进一步规范,应招标工程招标投标率达98.6%。市外市场开拓力度继续加大,全市建筑企业在市外施工产值16.8亿元,增长10.2%。

五、运输邮电

2001年,全市交通运输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积极调整运输结构,运输能力稳定增长。邮电通信业公用通信能力逐步提高,邮政新型业务发展迅速,现代通信手段进一步普及。

公路建设加快。2001年,市镇公路改建完成投资1804万元,全市公路通车里程553公里。全市公路旅客运输量完成1219万人,增长5.1%,周转量63313万人公里,增长1%。公路货物运输量1279万吨,增长3.2%,周转量94232万吨公里,增长6.7%。

邮电通信业迅猛发展。全年邮政完成业务总量2336万元,增长28.6%,电话用户17万户,新增4.1万户,年末移动电话户数11.8万户,新增4.9万户。

六、国内外贸易

2001年,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市内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3.9亿元,增长10.6%。其中,批零贸易业零售额31.5亿元,增长10.4%;餐饮业零售额5.2亿元,增长13.7%。国有及国有控股零售额5亿元,增长9.4%,个体零售额31.6亿元,增长10.4%;私营零售额1.3亿元,增长31.1%。

2001年,进出口额大幅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完成1451万美元,增长27%,其中,出口额1106万美元,增长28.7%;进口额345万美元,增长21.8%。

七、科学技术

2001年,全市积极贯彻科教兴市战略,注重从政策、舆论、环境等方面入手,大力营造科技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快科技创新步代,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全市科技进步与创新。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2001年,全市争取国家、省和枣庄市重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项,组织实施科技发展计划114项,取得科技成果60项,荣获省和枣庄市各类科技奖励40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0%,组织申请专利52项,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

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01年,全市企业科研机构达到80家,民营科研机构12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21家。全市组织实施火炬计划9项,国家级星火计划5项。

八、城市建设

2001年,全市继续实施加快城市化进程战略,科学调整区划设置,撤消城郊乡,组建了荆河、龙泉、北辛、善南四个街道办事处,使城区面积扩大到106平方公里。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通过确立建设“花园式、生态型、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发展思路,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2001年底,全市自来水供水能力10万吨/日,实际供水总量2074万立方米,公共交通运营车辆153辆,煤气供气总量786万立方米,城市道路长度184公里,公共绿地75公顷。

九、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2001年,全市教育在改革中稳步发展,医疗防保条件得到改善,文化和体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2001年,基础教育、教育改革和学校内部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小学学制完成“五改六”,民办教育蓬勃发展。全市职业中学在校学生3191人;增长37.7%;普通高中在校学生21815人,增长28.8%;普通初中在校学生95080人,下降1.2%;小学在校学生176452人,下降1.2%。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全市有各类医院、卫生院等机构120所、病床3154张、卫生技术人员5036人,其中医生2213人。农村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农村设置医疗点589个,甲级卫生室495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480人。

文化广电事业繁荣发展。全市各种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场次达205场,组织文艺活动18次,举办展览12次。制作广播节目548小时,制作电视节目360小时,其中中央台采用16条。

体育事业成绩突出。2001年,全市获得国家级金牌11枚、银牌9枚、铜牌10枚;获得省级金牌35枚、银牌20枚、铜牌19枚;获得枣庄市级金牌455枚、银牌320枚、铜牌260枚。

十、人口与居民生活

2001年,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城市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1年年底,全市总人口1558204人。全市各级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加强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考核,使计划生育的各项管理日趋规范,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2001年,全市人口出生率9.67‰,死亡率5.04‰,自然增长4.64‰。

城乡居民收支稳定增长。200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24元,增长6.8%。农民人均纯收入3062元,增长5.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990元,增长6.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83元,增长13.2%。2001年底,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为20.7平方米和26.52平方米,分别提高0.3平方米和0.57平方米,住房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2001年底,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56台、电冰箱13台、收录机28台、洗衣机33台、电风扇173台、摩托车23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