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台儿庄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2010-03-09 枣庄市台儿庄区统计局

2006年,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适应宏观调控新形势,克服各种不利因素,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全区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初步核算,并经市统计局认定,200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62.18亿元,同比增长17.3%,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6.4%。第一产业增加值9.07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37.73亿元,增长22.2%;第三产业增加值15.38亿元,增长9.1%。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14.6%、60.7%和24.7%,第一产业下降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7%、78.5%和14.8%。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1、12.9和2.4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716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8%。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签订招商引资合同112个,合同金额24.88亿元;实际到位区外资金19.83亿元,增长39.1%。其中,实际到位固定资产投资15.62亿元,增长29.1%。

非公有(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全区非公有(民营)经济单位3021家,从业人员1.11万人,注册资金5.53亿元,分别增长12.6%、7.9%和24.6%。其中,个体工商户2585户,注册资金1.08亿元,分别增长10.6%和22.2%;私营企业436家,比上年增加89家,注册资金4.44亿元,分别增长25.7%和25.2%。非公有(民营)经济纳税额2.74亿元,增长22.8%,占全部税收的84.9%,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全社会用电量增幅加快。全年全社会用电量7.35亿千瓦时,增长43.0%。其中,工业用电6.66亿千瓦时,增长47.6%;居民生活用电4753万千瓦时,增长24.1%。

二、农业

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19亿元,增长9.6%。农、林、牧、渔业及其服务业总产值比例为67.0%:2.1%:21.1%:3.1%:6.7%。

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同步增长。中央的各项惠农政策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2006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4.49万公顷,增长11.7%,产量29.43万吨,增长34.6%。其中夏粮产量15.47万吨,增长13.2%;秋粮产量13.97万吨,增长70.3%。

林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全区共完成造林面积1173公顷,育苗113公顷,植树160万株。年末林地面积1.63万公顷。全年木材产量910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0.6%,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

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年末大牲畜存栏5.65万头,增长1.5%。其中,牛存栏4.36万头,增长1.7%。年末猪存栏11.13万头,增长5.2%。全年肉类产量2.10万吨,增长5.9%。

渔业生产平稳发展。水产养殖面积1053公顷。水产品产量6810吨,增长0.8%。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区投入农村水利建设资金2697万元,完成农田水利总土方292.8万立方米,年末有效灌溉面积2.26万公顷,其中旱涝保收面积1.66万公顷。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26.11万千瓦,增长2.8%。机耕面积3.28万公顷,机播面积4.15万公顷,机收面积2.83万公顷,分别增长21.5%、23.1%、13.2%。全区农林牧渔业用电量336万千瓦时,增长29.7%。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2.85万吨,增长0.7%,农用薄膜使用量1494吨,增长10.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8个,比年初增加16个。全年工业增加值35.73亿元,增长22.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10亿元,增长30.3%。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企业4.25亿元,增长10.5%;集体企业2.68亿元,增长17.5%;股份制企业13.77亿元,增长52.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8284万元,增长1.16倍;其他经济类型企业9.57亿元,增长15.9%。轻工业和重工业分别完成增加值10.20亿元和20.90亿元,分别增长44.0%和24.4%。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9.08%,比上年提高0.19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22.10亿元,增长33.1%;实现利税15.01亿元,增长34.2%;实现利润9.29亿元,增长35.1%。

建筑业不断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0亿元,增长26.0%。具有新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10家,比上年增加1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业

全区积极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新形势,优化投资结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31亿元,增长21.1%,增幅下降33.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投资23.27亿元,增长18.7%,增幅下降36.7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在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1亿元;第二产业投资18.8亿元,增长15.8%。其中,工业投资17.84亿元,增长10.6%,占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76.7%。第三产业投资3.4亿元,增长29.9%。按登记注册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2.5亿元,增长80.0%;非公有制经济投资20.1亿元,增长15.8%,占全社会投资的79.6%。投资率为40.7%,比上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

全区千万元以上项目74个,完成投资18.3亿元,增长25.8%。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个,完成投资2.6亿元。

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14亿元。房屋施工面积13.2万平方米,增长51.5%,房屋竣工面积9.4万平方米,增长149.5%。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

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6.84亿元,增长15.7%。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11.96亿元,增长16.3%;县以下3950万元,增长13.9%。批发贸易业零售额9324万元,下降19.5%;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2.77亿元,增长19.5%;餐饮业零售额2.08亿元,增长16.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零售额6821万元,增长9.1%;个体、私营零售额分别为13.58亿元和1.47亿元,增长16.5%和14.5%。

对外开放程度显著提高。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2866万美元,增长193.9%。其中,出口2552万美元,增长165.0%。全区出口企业达到9家。实际利用外资809万美元,增长43.9倍。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客运量151万人、旅客周转量8193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164.4万吨、货物周转量1.31亿吨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426.9万吨,增长2.9倍,港口货物周转量1.28亿吨公里。新增船舶运力8.5万吨。年末公路运输车辆3315辆,其中客车112辆,载货汽车908辆、其他机动车1961辆。

交通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新修水泥路70公里,全区211个村居实现通客车,有效解决了农村群众行路难问题。年末公路通车里程21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