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武夷山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3)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909万元,比上年增长12.06%,扣除商品零售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9%。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在住房、摩托车、家电、通讯销售等消费热点带动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09606.2万元,增长12.98%,其中限额以上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8437.7万元,增长24.05%,限额以下贸易业及个体户实现零售额91168.5万元,增长10.98%;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4937万元,增长12.43%,其中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685.4万元,增长53.38%,限额以下住宿餐饮业及个体户实现零售额21251.6万元,增长7.46%;其他行业零售额2365.7万元,下降20.64%。 七、对外经济 对外开放势头良好。组织参加“5.16”投洽会、“9.8”贸洽会等重点招商活动,创新招商机制,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奖励和优化发展环境相关政策。全年实际出口2324万美元,完成年计划的116.2%,增长35.99%,其中国有企业出口1134万美元,下降10.36%;三资企业出口1190万美元,增长168.02%。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2家;批准合同外资9729万美元,完成年计划的112.3%,下降7.1%;按可比口径完成实际利用外资6836万美元,完成年计划的120.4%,下降2.19%;按验资报告口径完成实际利用外资889万美元,完成年计划的133.3%,下降38.22%。 积极推进“南接北联”,山海协作引资强劲增长。全年共引进山海协作项目101项,项目注册资本金38720万元,增长212.52%,引进市外资金实际到资132960万元,比上年增长35.5%,其中工业项目60项,注册资本金所占比重达49.08%。 八、财税和金融 财税收入持续向好。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2亿元大关,达21960万元,比上年增长33.63%,增幅比上年提高20.35个百分点,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6319万元,比上年增收4235万元,增长35.05%,增幅比上年提高21.31个百分点,税性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80%。全市财政支出29362万元,比上年增长31.24%。税收收入增长较快,全年税务部门组织各项税收收入22802.59万元,比上年增收4715.59万元,增长26.07%。各项收入中,国税部门组织各项收入7299.59万元,增长24.90%,其中税收收入6975.06万元,增长27.21%;地税部门组织各项收入15503万元,增长26.6%,其中税收收入12302万元,增长43.4%。 金融运行稳中趋好。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08419万元,比年初增加52882万元,增长20.69%,其中,企业存款余额69680万元,比年初增加15349万元,增长28.2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0358万元,比年初增加29956万元,增长17.5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03286万元,比年初增加48331万元,增长31.19%。全年全市货币净回笼15515万元,比上年少回笼现金154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市中小学在校生29960人,比上年减少2373人;全市高中、初中招生4059人,普通中学在校生15721人,比上年减少279人;小学招生2279人,小学在校生14239人,比上年减少511人;幼儿园在园人数5160人,比上年增加279人,入园率83.49%。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99.96%,小学辍学率0.08%,小学按时毕业率96.78%,初中按时毕业率93. 6%,初中学生辍学率1.56%,控制在2%以内,初中升普高的比率达31.1%。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年报考普通高校考生总数1515人,专科批上线人数1095人(含音体美),上线率72.3%,每万人口上本科二批线人数14.84人。普通高校录取考生945人,录取率62.4%。参加高中会考考生2881人,另有934人次参加各科重考。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地方企事业单位(含非公企业)共有专业技术人员5748人,比上年增长3.96%,其中高级职称216 人,增长14.29%,中级职称 2029人,增长12.41 %。全年全市共投入科技费用276万元,比上年增长12.65%。全年科技成果推广与新产品开发均超任务,分别完成30项和24项。在科技项目评审与鉴定上,全年共完成9项,其中正山小种、武夷岩茶的制作标准被确认为茶叶技术标准化的新成果。同时,我市建立3个科技培训视频会议室,17个视频会议点,通过互联网开展培训5期,培训人员达2000多人次。全市先后开展了6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大型科普赶墟26场,受教育群众达2万多人次,在武夷学院、农业局建立了科技拥军基地,共为部队培训实用技术120人次。 质量技术监督得到加强。全年重点开展食品安全、打假、代码、计量等专项整治工作,共出动执法人员328人次,办理行政案件41件,其中立案查处37起,现场处罚4起,结案率87.8%。全年共检定各类强检计量器具1153台(件),强检率达96%。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全年共抽检酱油、食醋、鱼露、味精等调味品60批次,白酒30批次,粮食复制品20批次,小麦粉20批次,食用油2批次,桶装饮用水16批次,完成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巡查158家,巡查率达100%,有效地开展市场监督抽查,提升了餐桌食品的合格率。重点做好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认真做好茶叶企业的市场准入工作,针对武夷山母树大红袍留养停摘,做好企业生产批量大红袍产品质量检测把关工作。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体事业健康发展。全年除组织“中国武夷山百万休闲游戏大奖赛、全国老年人健身秧歌、全国老年人健身操、全国中老年人健身腰鼓”全国性文体活动外,全省文体活动举办11场次,本市活动150场次,公益文化体育项目57项,自办、买断、冠名权转让等各种资金150多万元。我市选手在第十三届省运会上奖一金、一银、四铜、三个第五、一个第六、二个第八的好成绩。大力弘扬武夷文化,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馀庆桥等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体育公园2处,全民健身路径7条,修缮文体站3处,扶持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和文体设施建设资金达55万元,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广播电视覆盖率有所提高,原来在市区范围内家家都可接收到30多个频道的电视节目,如今在许多乡村也可收看到。全市电视覆盖率、广播覆盖率分别达97.7 %、97.93%,均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276个,床位543张,其中,医院、卫生院543张。卫生技术人员580人,其中医生340人、护士240人。农村有医疗的村数占总村数的100%,乡村医生(含卫生员)534人。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市参加合作医疗保险人数达136472人,参合率达87.77%,覆盖全市115个行政村,共有2661人报销医疗费,报销总补偿金266.7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