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武夷山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2010-03-08 南平市武夷山市统计局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和海峡西岸绿色腹地新兴中心城市建设目标,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部署,进一步深化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扎实开展创业竞赛、绩效评估活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平稳、持续、较快的发展势头,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结构继续改善,效益不断提高,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继续扩大,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顺利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34294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增幅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483万元,增长6.6%,增幅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87739万元,增长21.3%,增幅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76724万元,增长10.7%,增幅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GDP)15322元,增长11.5%,增幅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在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有所调减,第二产业继续保持增势,第三产业发展稳定。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3.8%、24.0%、52.2%调整为22.9%、25.6%、51.5%,一产下降0.9个百分点,二产上升1.6个百分点,三产下降0.7个百分点。全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28843元/人,比上年增长11.5%。三大产业对经济拉动的影响,尤其以第二、三产业带动为主,全年第一产业拉动国民经济总量增长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拉动5.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5.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6%。

价格水平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03%。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2.07%,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9%。从调查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走势看,市场商品全部上涨,拉动消费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居住类、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和食品,其涨幅居前三位,分别上涨5.11%、3.58%和2.03%。其余涨幅依次为衣着、交通通讯、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和烟酒及用品类,分别上涨1.6%、0.95%、0.88%、0.73%和0.5%。

就业人数继续增加。全社会年末从业人员11.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2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849万人,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1.5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86%,比上年末下降0.41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121人,2006年共发放再就业优惠证522本,下岗失业人员及城镇人员实现灵活就业1621人。同时,加大对“4050”人员的帮扶力度,全年开展再就业援助532人,为83个企业安置持《再就业优惠证》就业人员389人办理社会保险补助21.8万元,为921名持《再就业优惠证》的“4050”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办理养老保险费补贴39.9万元。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综合经济实力仍然不强,经济总量还比较小;经济结构调整有待加快,工业增加值比重仍然偏低,仅占全市GDP的15.47%;市区与农村、乡镇与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旅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仍显不足;项目开发水平、促销力度、综合竞争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原材料、农资等价格涨幅较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有待完善,部分低收入居民生活仍然比较困难;社会保障、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社会事业发展有待加强等。

二、农  业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稳步增长。今年以来,由于我市农村工作部署及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灾后恢复生产的各项措施比较落实,使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减弱,农业生产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7218万元,比上年增长6.03%。其中,农业产值63829万元,增长6.69%;林业产值26090万元,增长7.8%;牧业产值25967万元,增长2.89%;渔业产值10335万元,增长5.55%。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占50.17%,比上年上升1.74个百分点;林业、牧业、渔业产值分别占20.51%、20.41%和8.12%。

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蔬菜、烤烟、茶叶等非粮作物种植面积在产业化进程中加快发展。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78799亩,比上年增加12578亩,增长3.43%;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21892亩,增加17094亩,增长8.35%。农作物主要产品产量全面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150464吨,比上年增产4851吨,增长3.33%;稻谷产量120392吨,增长1.09%;油料产量2470吨,增长10.22%;烟叶产量5137吨,增长28.30%;蔬菜产量117959吨,增长8.00%;水果产量44275吨,增长1.27%;食用菌产量4732吨,增长12.32%;茶叶产量7609吨,增长11.54%。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造林更新面积19405亩,完成幼林抚育面积41600亩,封山育林抚育面积64920亩。森林防火和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得到加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8%。主要林产品产量笋干8001吨,比上年增长8.02%;板栗2710吨,增长15.27%,松脂469吨,增长13.83%。全市完成林权登记面积 240.2万亩,占应登记发证任务98.7%。完成林权发证面积225.9万亩,占应发(换)证面积243.4万亩的92.8%。完成“回头看”106个行政村,占责任状任务100%;完成检查验收106个村,明晰产权面积174.9万亩,占应明晰产权面积185.7万亩的94.2%。集体商品林实际发放到林农手中的林权面积123.7万亩, 占任务177万亩的70%;发放集体生态林权证面积43.3万亩, 占任务57.7万亩的75%。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劳动作用加强,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5288万元,增长84.61%。

畜牧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肉蛋奶总产量达20843吨,比上年增长2.31%。其中,肉类产量12914吨,增长3.59%;禽蛋产量7863吨,增长1.42%;奶类产量66吨,下降44.07%。

渔业生产保持稳定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11760吨,比上年增长6.15%。其中,捕捞产量1562吨,增长8.47%;养殖产量10198吨,增长5.8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张。我市继续以“突出工业、突破工业”作为迅速壮大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优化经济结构的突破口,采取有力措施,狠抓政策落实,我市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工业经济渐成规模,初步形成竹木加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和旅游工艺品四大重点产业。全年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30939万元,比上年增长31.27 %,增幅比上年提高7.38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53037万元,增长24.5%,增幅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97054万元,增长42.67%,增幅比上年提高9.57个百分点;规模以下的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3885万元,增长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