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延平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区有普通中24所,全年招收学生5509人,比上年减少7.12%;年末在校学生15812人,比上年末减少5.02%,全年毕业学生6836人,比上年减少11.42%,专任教师1222人。年末有小学 139所,全年招收学生4245人,比上年下降3.43%;年末在校学生29159人,比上年末下降5.10%;全年毕业学生5515人,比上年提高7.05%,专任教师2555人。幼儿园在园人数12559人,比上年下降0.25%,专任教师570人。年末有普通职业中学8所,全年招收学生1148人,毕业学生1222人,专任教师259人。 全年列入省级科技项目3项,列入市级科技项目7项,其中,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3项,年内新成立民营科技企业4家。荣获“2005-2006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称号。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区有文化艺术事业机构26个,其中,基层文化站16个,从业人员22人;电影事业机构9个,放映场次1061场;全区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 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9个,比上年增加1个。其中,医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各1个,中心卫生院2个,乡镇卫生院12个,专科医院2家。年末全区医疗卫生单位拥有病床440张,其中,医院拥有180张,卫生院210张,专科医院50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77人。其中,医院拥有138人,卫生院拥有240人,专科医院53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拥有29人,卫生监督机构构拥有17人。年内全区有村级单位的19个乡(镇、街道)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92.68%。 年内全区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竞赛中获奖(前三名)65次,其中国际性体育比赛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1枚。紫云街道荣获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户籍人口48.84万人,常住人口49.8万人,人口出生率11.9‰,人口死亡率5.9‰,人口自然增长率6‰,城镇人口比重为59.8%。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8元,比上年增加1856元,增长15.6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847元,增长12.9%。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2.2%,比上年下降1.19个百分点。 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624元,比上年增加781元,增长16.1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52元,增长12.86%。比上年提高2.0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4.5%,与上年持平。 年末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22258人,增长11.20%;参加失业保险职工18416人,增长5.84%;参加基本医疗保险33124人,增长2.02%; 社会保障面继续扩大,全年共有城乡居民12186人得到国家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达100%,其中,城镇5026人,农村7160人。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区共有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茫荡山),面积5.46万亩,保护小区150个,面积1.63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59.04万亩,其中国家级38.60万亩,省级20.44万亩。 全区水环境:花竹(沙溪口水库)、十里庵、夏道洋坑、太平刘家大桥、玉屏桥等5个省控断面和安丰、新建等2个水厂取水口的水质达标率为100%,流经各乡镇的主要流域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达到国家三类水标准;空气质量:化学需氧量排放、二氧化硫排放控制率达100%,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PI)≤61.6,比上年下降0.4个点;声环境:区域干线噪声≤53.4分贝,比上年下降1分贝,交通干线噪声≤69.7分贝,比上年上升1.2分贝。各乡镇的空气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 全年刑事案发案2590起,比上年下降5.37%;发生交通事故294起,比上年下降15.76%,死亡人数42人,比上年下降12.5%;发生火灾事故22起,比上年上升29.41%,无人员死亡;发生工矿企业事故5起,死亡5人,水上交通事故1起,死亡1人。 注:①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②地区生产总值及分产业增加值、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口、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等指标为市辖区范围的统计指标,其他经济社会指标均为延平区区级范围的统计指标;③生产总值及分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