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延平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3、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生产性项目投资比重继续提高。全年全区生产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78亿元,增长64.4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75.84%,比上年高1.76个百分点。其中农业项目投资1.07亿元,增长23.14%;工业项目投资9.12亿元,增长83.97%,工业项目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8.7%,比上年高10.48个百分点。长富初乳粉、华泰汽配轴瓦制造、肉牛养殖加工、康达汽车塑料制品、金月集团扩建、库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综合项目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建成、投产,部份项目开始发挥效益。区政府确定的10个重点工业项目,全部已开工建设,对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起到了强力推动作用。 4、融资渠道呈现社会化和市场化趋势。从全年投资资金来源6.04亿元显示,国内贷款0.64亿元,自筹资金5.35亿元,其他资金0.4亿元,以上数据可看出,现有项目投资对国家资金的依赖程度较低,自筹资金已成重要角色。 5、民间投资是我区投资的主力军。全年民间投资完成11.8亿元,增长13.91%,占全社会投资的75.98%,对投资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也正在逐步形成,一些区外企业及战略投资者开始参与电力等资源开发和大型房地产项目建设,这些都表明了我区民间投资的领域、规模和档次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四、内外贸易形势趋好 随着南平市中心城市发展步伐加快,有力带动了我区消费品市场快速、健康的发展。全区商贸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分别发展到800多家和9600多家。全年在各种文化、体育、商贸、旅游、节假日等活动的推动下,各服务行业创新服务项目,改善经营措施,使全区消费品零售市场呈现良好的运行态势。全年全区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亿元,增长15.1%,增幅居各县市之首。 1、城乡零售额均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区实现城镇的零售额11.76亿元,增长15%,比上年高0.41个百分点;农村的零售额7.84亿元,增长13.8%,比上年高2.6个百分点。 2、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全年个体和私营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3.19亿元,增长16.2%,比国有经济和其他经济的零售额增幅分别高5个和3.3个百分点。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市场份额已达到67%,比上年高1.3个百分点。个体和私营经济已成为我区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住宿业的主角。 3、餐饮业增势依然强劲。全区餐饮业有1300多家,全年实现零售额2.64亿元,增长20.19%,增幅居各行业之首。 4、限额以上企业崭露头角。全区限额以上贸易餐饮业个数达到18家,比上年增加4家,实现零售额1.35亿元,增长99%,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7%,比上年高3个百分点。 5、外贸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438万美元,增长17.61%,其中化工制品业出口740万美元,增长103%%;针纺服装出口917万美元,增长37.4%;工艺品出口218万美元,增长51.6%;竹木制品业出口353万美元,下降8.79%。 五、利用外资和山海协作引进资金快速增长 随着我区招商引资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一系列招商引资政策措施的进一步落实,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利用外资和山海协作引资呈现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全年新批外资企业20家,增资2家。合同利用外资6536万美元,增长43.1%;三资企业实际到资4410万美元,增长24.2%。山海协作引资项目58项,其中新上项目32项,协作方实际到资4.34亿元,增长64.25%,其中工业项目到资比重达55.81%。 六、财政收入稳健增长 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健康增长,推动了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全年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22561万元,增长4.9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614万元,增长14.4%。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工商税收10763万元,增长10.3%,其中:增值税975万元,下降50.81%;营业税6487万元,增长24.63%;企业所得税收入698万元,增长40.16%。税性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重达87.91%,连续多年保持全市第一。 全年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2428万元,增长12.57%,其中科技支出450万元,增长2.74%;支农支出1940万元,增长5.09%;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支出3288万元,增长4.15%;教育支出6657万元,增长14.24%;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53万元,增长17.69%;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工交流通等部门的事业费支出得到加强,增幅分别为59.26%、331.37%和733.33%。 七、金融运行保持稳定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3.11亿元,增长8.0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43.03亿元,增长6.0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6.92亿元,增长4.18%。 八、物价水平温和上升 居民消费价格。全年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2%。稳定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从八大类商品价格变动情况看:食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和居住类价格分别上涨8.3%、6%和2.3%;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降幅分别为2.4%、3.6%、1.1%、3.6和1.3%。 工业品出厂价格。全年全区工业品出厂价格累计比上年上涨7.41%。分月看,4月份涨幅最高,达14.36%;3月、5月、6月、8月、9月和10月价格涨幅较高,在9.31~12.8%之间,其余月份价格涨幅较缓。 九、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26元,增长11.1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311元,增长15.4%;恩格尔系数43.46%,下降0.46个百分点。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56元,增长12.4%,其中,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450元,增长25.8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06元,增长15.2%;恩格尔系数39%,下降4.3个百分点。 十、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我区社会事业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取得了较大成就。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果,2004年列入国家级科技项目3项目,其中星火计划项目1项;列入省级科技项目14项,其中星火计划项目1项;申请公开、授权专利数121件,发明专利申请公开、授权数10件;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验收,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称号。教育事业取得新进步。2004年辖区内拥有幼儿园157所,在园幼儿12440人;中小学校192所,在校学生66374人。经市级核查验收,“双高普九”工作各项指标已达到省定要求,其中,小学、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为99.98%、96.82%;小学、初中按时毕业率分别为97.45%、88.96%。卫生事业得到新发展,2004年新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理所,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年末辖区内卫生技术人员2103人,医院病床数2114张。文化生活有了新提高。社区和农村文体育事业逢勃发展;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8.32%,比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全区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11.86万户、39.5万人,分别增长11.57%、12.06%,其中,农村用户5.46万户、20.75万人,分别增长29.08%、25.75%。人口工作取得新成就。年末辖区内户籍总户数135775户,总人口48830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83‰,比上年下降1.13个千分点,计划生育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4.63%,比年初目标高0.13个百分点。劳动就业工作取得新突破。就业人员持续增加,市辖区和区属全社会从业人员分别为24.63万人、19.18万人,分别增长2.38%、6.64%;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5.8%,比上年末低0.1个百分点。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区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和失业人员保险金实现100%社会化足额发放。积极落实农村、城市低保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全年财政安排城市低保金支出379.3万元,共有3035户、7495名城镇困难居民纳入城市低保;农村低保金支出274万元,共有3334户、7413名农村贫困居民纳入农村低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