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延平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的开局年,也是中国加入WTO的第一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工作目标,抓住国家宏观经济环境趋好的有利时机,全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经济活力增强,固定资产增速加快;消费品市场日益活跃,对外贸易取得新成绩,工业产销两旺;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迈出新步伐;企业效益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在较高的增长平台上运行。 全年经济在去年持续稳步回升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初步核算,市辖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7.0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1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7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38.28亿元,增长14.3%;第三产业增加值28.9亿元,增长10.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48.7:37.3调整为2003年的12.8:49.7:37.5。 (一)农业生产平稳增长,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全区农业总体上继续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全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05亿元,同比增长5.97%,其中农业产值4.8亿元,增长0.41%;林业产值2.94亿元,比降4.13%,牧业产值6.23亿元,增长18.73%,渔业产值1.7亿元,增长18.39%;农业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经济结构调整,一些优势特色产品发展较快,粮食总量继续减少。其主要特点:一是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6.32万亩,下调4.86%;非粮作物种植面积22.44万亩,上调6.92%,粮食与非粮作物种植面积比例由上年的64.5:35.5调为61.8:38.2,非粮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增加。二是畜牧水产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为39.88%,比年同期提高4.2个百分点,主要乳牛饲养基地规模扩大到18个,乳牛存栏数19251头,增长12.8%;鲜奶产量4.98万吨,增长36.9%;生猪出栏数增长11.53%;生猪存栏数43.22万头,增长38.02%;水产品总产量1.1万吨,增长7.89%。三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区57家农业龙头企业产值14.87亿元,增长19.1%,带动农户5.5万户,带动生产基地21.6万亩,安排就业人员2.32万人。 (二)工业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效益同步提高。 工业仍然是推动我区经济迅速增长的主体。受投资大幅度增长,消费日趋旺盛和出口快速增长的合力拉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29.72亿元,比上年增长21.72%,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39亿元,同比增长36.9%,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完成产值7.82亿、8.56亿,分别增长56.5%、22.3%。从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情况分析,具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多。全区规模工业企业已达73家,比上年净增16家,净增工业产值1.62亿元,拉动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增长14个百分点。拥有规模以上工业的乡镇、街道由上年的11个增加到18个。 2、六大主导产业拉动工业快速增长。纺织、黑金冶炼及压延加工、化工、食品、塑料、木材加工分别增长111.7%、44.8%、41.8%、35.2%、34.8%、32%,是今年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动力。实现产值10.75亿元,增长39.53%,拉动全区工业增长25.71个百分点。 3、大中型企业和非公经济支撑作用明显。我区7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有27家,比上年多6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5家,比上年增加1家,分别为长富、三山、南线电缆、三红、金月合计总产值达8.9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4.87%,拉动规模工业产值12.13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完成总产值15.14亿元,比增38%,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2.4%。 4、轻工业生产明显好于重工业。全年轻工业完成产值7.82亿元,比增56.6%,重工业完成产值8.56亿元,比增22.3%。轻工业产值增长明显高于重工业34.2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产量中:配混合饲料增长400%,纺织服装增长97.8%,液体乳增长55.4%,成品钢材增长34%,电力电缆增长19.6%,塑料棒管材增长18.1%。 5、股份制、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保持较快增长。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生产势头强劲,全年实现产值2.06亿元,同比增长39.4%;股份制企业实现产值12.11亿元,同比增长36.9%,分别拉动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7.98个百分点和5.02个百分点。主要出口产品:服装451件,同比增长49.5%,竹地板13.3万立方米,增长12.4%。 6、工业品出口增速加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65亿元,同比增长58.8%,比上年提高34.7个百分点。 7、工业企业生产与销售衔接较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56%,比上年提高1.95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产销率为98.13%,与上年持平;重工业产销售为95.14%,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产销率为96.86%,比上年提高了3.35个百分点。 8、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攀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0.2%,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16亿元,实现利税7908万元,增长11.58%,税金4095万元,增长34.45%。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民间投资趋向活跃。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扩张,城关镇和农村投资同步增长。今年以来,全区经济呈现良好民展态势,微观经济主体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倍增,投资需求十分旺盛,到位资金相对充足,新开工项目初步统计,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8亿元(不含市、区共建项目投资,下同),同比增长36.34%。其中:基建投资0.82亿元,比增7.26%,技改投资12.6亿元,比增73.4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70亿元,比增36.70%。全年新上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上项目分别为109个、45个。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民间资本成为投资增长的主力军。2003年,全区计划投资50万元以上项目(农村为300万元以上)189个,其中民间投资项目167个,完成投资8.64亿元,增长63.75%,占全区总投资额比重为84.1%,分别比上年提高0.42和10.3个百分点。 2、生产性投资高速扩张成为我区经济增长新的亮点。全区生产性投资项目135个,完成投资7.61亿元,占全区总投资额比重为74.08%,分别比上年提高42.2和18个百分点。其中农业项目投资17个,完成投资0.73亿元;工业项目投资92个,完成投资5.3亿元,占全区总投资额比重为51.57%。工业投资项目中,制造业有65项,完成投资4.13亿元。其中食品制造业7项,完成投资1.17亿元;纺织业项目8个,完成投资0.38亿元;木竹加工业10个,完成投资0.34亿元;化工业项目11个,完成投资0.54亿元;钢铁业项目3个,完成投资0.28亿元。工业性投入项目的增多,为我区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全区经济继续快速健康发展增添后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