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延平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3、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我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42亿元,同比增长41.21%,其中住宅投资1.11亿元,商业营业用户投资0.13亿元,分别比增114.02%,房屋施工面积29.42万平方米,比增54.52%,房屋竣工面积4.36万平方米,比增63.91%。商品房屋销售面积1.9万平方米,商品房屋预售面积2.11万平方米。 4、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区17个省市重点建设项目有16项完成投资任务,完成投资2.7亿元,占年计划的134.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26%。其中,长富三期技改、预焙阴极,大乘三期技改,照口电站之完成全年预期投资任务。 (四)对外出口继续增长,利用外资不断增加。 我区外贸运行状况良好。合同外资、实际到资提前两个月,外贸出口提前三个月完成全年任务。全区外贸出口总额2073万美元,增长49.6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了37.35个百分点;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8项,合同外资4566万美元,分别增长20%和71.98%;实际到资3552万美元,增长45.63%,比上年同期提高了32.2个百分点,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山海协作引进市外资金2.64亿元(不含市、区两级部门共同引资项目资金),比增161.91%。同时,新批的18家和增资3家外商投资企业,9家已开工,2家已投产。 (五)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市场物价小幅回升。 200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3亿元,同比增长14.67%。增幅比上年提高3.17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2.05亿元,同比增长8.72%,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2亿元,同比增长18.13%,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2.57亿元,同比增46.5%。消费品市场的主要特点:一是批发零售贸易发展快,规模效益日益显现。二是餐饮市场恢复往日繁荣景象,增速加快。三是私营、个体零售额比重快速上升。全年私营、个体零售额16.82亿元,占全区零售额的比重已达90%。四是热点商品销售大幅增大。汽车消费保持高速增长,共销售1329辆,实现零售额19615万元。服装类和文化办公用品类的市场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1倍、50%。以上四种商品形成的零售额占限额以上贸易业零售额的69%,对拉动全区社会商品零售额起重要作用。 市场物价小幅上扬。全年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上年相比上涨2%。其中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3个百分点;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下降1.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形成“六降二升”新趋势。从八大类商品与服务中,居民消费价格下降就有六类,降幅最大的是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4.5%;依次是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1.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3%;交通和通讯下降1.1%;烟酒及用品下降0.4%;衣着类下降0.3%。“二升”是食品类升6.2%、居住类升4.3%,今年主要借食品类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 (六)财政保持高位增长,金融支持强劲有力。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既是生产加快,效益改善的直接结果,也是经济运行持续向好的基本表现,同时又使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区共完成财政总收入2.15亿元,同比增长18.93%。其中,地方级收入完成1.36亿元,增长19.75%。全年区级财政支出1.74亿元,增长6.41%。支出增长低于收入增长,收支结构合理。地方级财政收支特点:一是税性收入保持较高比重,主税作用明显,其中增值税增长22.19%,营业税增长35.09%,税性收入占地方级收入比重(同口径)为91%。二是上千万元乡镇街道个数增加,今年财政收入上千万元的个数由去年的3个增加到9个。分别是西芹、夏道、峡阳3个重点乡镇和6个街道办事处。三是重点安排事关农业生产、社会安定、群众生活的支出项目。其中支农支出增长12.53%,教育支出增长7.06%,社会保障支出增长12.04%。各项行政事业费体现节支与控制,仅增长1.67%,比上年下降4.44个百分点。 金融运行态势良好。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67.65亿元,比上年增长21.68%,比年初增加12.05亿元。其中,企业存款增加1.9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52%;储蓄存款增加7.43亿元,增长22.4%。存款持续快速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充足的资金,贷款投放明显加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4.64亿万元,增长8.44%,比年初增加4.25亿元,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建筑业、农业、乡镇企业、其他短期贷款和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其中,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比年初增加1.66亿元,现金累计净回笼现金0.5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回笼现金0.9亿元。 (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58元,比增5.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764.88元,同比增9.0%,收支增幅倒挂3.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倾向进一步增强,达72.3%,上升2.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居住四类消费大幅增长,分别增长10.8%、36.8%、22.2%、88.9%,而用于衣着、杂项商品服务的支出略有下降,分别下降5.4%和9.7%,用于家庭设备用品服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支出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下13.4%和13.6%。农村居民收入得益于非农产业的发展,继续较快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08元,增长7.5%,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1989.4元,增长15.01%,占人均纯收入比重为55.13%,比上年提高了3.58个百分点,其中牧业收入611元,增长5.74%。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10865元,月平均劳动报酬905.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 (八)人口工作取得成效。 年末全区户籍总户数133639户,总人口490230人,比上年减少2689人,下降0.55%。城镇人口271537人,占全区人口比重55.39%,比上年上升0.04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9.68‰,人口死亡率4.38‰,人口自然增长率5.96‰,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4.5%以上。 二、总体判断和2004年展望 总体上看,2003年是我区近几年来面对特别困难复杂的一年,国际上有美伊之战以及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国内有突如其来的非典冲击,入夏后又遭遇了几十年未遇的高温干旱和缺电的严峻形势,我区经济仍继续加速发展,取得了高基数上的快增长,各项经济指标保持在全市前列。 在充分肯定当前经济运行趋势向好的同时,也应看到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深层次矛盾仍然突出,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大中型项目不多,列入省级大中型工业企业少,产业聚集度低,辐射能力不强,罕见的长时间干旱给工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还未消除,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在全市的位次较靠后,农民增收难度仍然很大,中小企业融资、人才缺乏、就业压力等问题仍较突出。 |